回覆列表
  • 1 # 老虎他爹

    老陀的東西最大特點在準確、完整,在寫實主義的美學視野中,已入完美的境界,後來者只能最大化地接近老陀,只能靠地方色彩、個人特色來求不同,則小說之路頓顯狹窄。

    卡夫卡則完全不同,他完全反老陀之路而行之。

    首先,卡夫卡不力求真實,不讓讀者感覺他筆下的東西都是真的。

    卡夫卡的小說有明顯的寓言特色,他不造境,不細描,所以無廢筆,不累贅。

    其次,卡夫卡的小說不太依賴故事

    比如《城堡》,幾乎沒有情節,雖然寫實主義對過度追求情節的做法也很反感,但整體來說,寫實主義是離不開情節的,認為這是小說的要素之一,所以往往累贅。

    其三,卡夫卡的小說不塑造典型人物

    在老陀和老託手中,小說的審美被固化到寫典型人物上,只有寫出人物性格成長史,能契合時代,能展現生命的本質,才算優秀的創作。但嚴格來說,這種塑造往往以失敗告終,特別是正面典型人物,由於附帶時代、背景的東西太多,往往壓倒了合理性,造成“現實主義的塌陷”。

    小說是否可以沒有典型人物呢?在卡夫卡之前,恐怕人們連想都不敢這麼想,畢竟小說是寫人的,離開人這個核心,小說就沒法運轉了。

    但我們看卡夫卡的小說,寫的都是型別人物,他筆下的人物沒有面貌,沒有特徵,沒有性格成長史,他可以是閱讀小說的每個人,照樣非常有帶入感。

    其四,卡夫卡的小說反功利

    寫實主義是追求社會影響的,力度產生作用,而卡夫卡的小說則持情感零度,不露聲色,不作褒貶。

    卡夫卡的小說還有很多特色,在現實主義向現代主義過渡中,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愛倫·坡等都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從形式完整、思想到位的角度看,還是卡夫卡做的最好。

    卡夫卡所生活的時代,社會正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轉型,人們逐漸原子化,這大大影響了閱讀風格,卡夫卡最早做出適合這些讀者的文字,不僅提供了審美,而且提供了精神支援。隨著後現代社會的全面來臨,卡夫卡的宗師地位遂不可動搖。

  • 2 # 菌塵

    卡夫卡的性格內斂並且孤獨,所以,他寫書其實就是就在寫他自己的心境。

    卡夫卡最出名的應該是他的中篇小說《變形記》,我記得在高中的時候,語文課本上還有這篇小說的。

    現實生活中,人變成甲蟲,是多麼荒誕,但是卡夫卡就是要這樣寫,這種人變成‘非人’的實驗,我想是卡夫卡內心的寫照,看起來有了一種魔幻的感覺。

    這一點,拉丁美洲的魔幻大師馬爾克斯,也是受到卡夫卡的影響,他後來寫出《百年孤獨》,那種奇異的文字,也有卡夫卡的影子。

    卡夫卡與馬爾克斯都是大師,他們的小說都有自己的核心,我認為卡夫卡的核心也是孤獨,但是,是那種個人處於社會中的孤獨,使人心逐漸異化。

    而馬爾克斯的‘孤獨’,卻是那種大時代的孤獨,二者的核心一致,但角度不同。

    卡夫卡一生都在尋求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但一直都沒有答案,我認為,他一直是孤獨的。

  • 3 # 心瀾微語

    卡夫卡說:

    “巴爾扎克的手杖上刻著:我能摧毀一切障礙。在我的手杖上則刻著:一切障礙都能摧毀我。共同的是:‘一切’。”

    01

    儘管人群擁擠,每個人都是沉默的,孤獨的。

    “如果沒有這些可怕的不眠之夜,我根本不會寫作。而在夜裡,我總是清楚地意識到我單獨監禁的處境。”

    “我必須……孤獨。我所做出的成績,無一不是孤獨的成果。我憎恨一切與文學無關的東西。”

    一本書,如果我們讀了不能在我們腦門上擊一猛掌,讓我們驚醒,那我們為什麼要讀它呢?

    卡夫卡的寫作,是寄託思想感情和排譴憂鬱苦悶的手段。

    02

    你在勤勞些什麼呢?

    “努力想得到什麼東西,其實只要沉著鎮靜、實事求是,就可以輕易地、神不知鬼不覺地達到目的。”

    “如果過於使勁,鬧得太兇,太幼稚,太沒有經驗,就像一個小孩扯桌布,結果卻是一無所獲,只不過把桌上的好東西都扯到地上,永遠也得不到了。”

    卡夫卡在《城堡》裡寫道。

    03

    我們謂之路者,不過彷徨而已。

    “我們不是生活在被毀壞的世界裡,而是生活在錯亂的世界裡。我們就像被遺棄的孩子,迷失在森林。”

    “當你站在我面前,看著我時,你知道我心裡的悲傷嗎?你知道你自己心裡的悲傷嗎?”

    你唯一能逃避的,只是這逃避本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風表虛自汗出”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