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歸藏易數硃紅兵5331
-
2 # 唐明國亮
其實至今大禹治水的河流沒有明確的說法,但是大部分都認為是岷江與黃河上游的一部分支流。因為根據史書《史記·六國年表》中的記載:“禹興於西羌。”而除《史記》外,中國還有六種古文獻,都比較支援大禹源自西羌。
由此可見,大禹的出生地,有可能在今天的岷山一帶。而根據當時的大環境,大禹是不太可能到黃河中下游治理洪水,因此大禹治理的河流可能性比較大的是岷江與黃河上游的一部分支流。
治水不是一兩代人的事,而是華夏幾十代人共同的大事,從黃帝之前一直到大禹時期,全華夏的洪湖水治理才大致完成,華夏治水的過程也是各部族融合的過程,大洪水以前華夏軍政忠心在浪諸等南方地區,南方受到大洪水影響古姜族不斷西遷悲傷與北方的龍山等文化相碰撞形成了早期的華夏文明,大禹也是浪諸部族中的一員。
傳說大禹還去過淮河治水。在淮河發源地桐柏山,住著一隻名叫無支祈的怪獸,它蛇頭猴身,力大無比,經常在河裡興風作浪,鬧得沿河兩岸經常遭受洪水侵擾。大禹發現了這個作惡多端的怪物,決定降服它,為民除害。大禹跟它搏鬥了多個回合仍沒有取勝,後來在天神的幫助下,捉住了無支祈,並且用鐵鏈拴住它的脖子,把它從淮河發源地牽到淮河入海口附近,鎮壓在龜山腳下。從此以後,淮河平靜了許多年。人們為了不忘大禹的功績,便在桐柏山和龜山腳下蓋了兩座禹王廟。
大禹治水 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治水經歷,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
3 # 雲夢澤中的無名之士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有自己的見解。那就是大禹治水,不僅僅治的黃河,也治過其他河流。我們不能理解大禹治水,不僅僅是侷限在哪一條河流,而是大禹治理的是包括黃河流域在內華夏九州的土地。正因為大禹治水有成,後來才被天下萬民推舉為華夏共主。
其依據有以下幾點,僅供讀者參考。
首先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方文書《尚書》中,有一篇《夏書 禹貢》的文章,該篇就總結了大禹治水之功績。那就是從北到南的冀、兗、豫、梁、雍、青、徐、揚、荊州,各州水系分別有濟水、洛水、漯河、淮河、泗水、漢水等等。大禹率領著他的部下走遍華夏九州大地,治理河流,整理土地。最後還鑄九鼎,每一個鼎都刻上每一個州的風土人情、山川地理等等,後來象徵著王權神器。由此可見大禹治水真的是不僅僅是黃河。
當然,我們要從大禹治水的始末去分析。《史記 夏本紀》記載:當帝堯之時,鴻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堯求能治水者。從這裡我們清晰可得,那時候治水並不是一個地方,而是在當時因為雨季連綿,導致天下河流發生洪水、泥石流等洪澇災害,當時的洪水災害不僅僅是一個地方,而是成了華夏大地民眾共同面對的巨大災難。
這個我們也可以理解,不僅僅是古代,一直到近代甚至是20世紀90年代比如中國的1988年的大洪水等等。無數例子都證明持續不斷的大雨傾瀉,肯定是讓天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到處洪水氾濫、生靈塗炭。
還有一點,那就是大禹治水持續的時間特別長。天下洪水滔天之時,從最早他的父親鯀開始,到他接力治水,遍佈華夏大地,長達二十多年。《史記 夏本紀》篇記載:“於是堯聽四嶽,用鯀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所以這不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他需要的不僅僅是智慧,也需要時間。
可見當時大禹治水付出了多少努力,經歷了多少艱難險阻,勞心勞力,最終才取得成功。
最後就是正因為大禹治水遍佈華夏大地,其功績才能傳唱流傳至今。如果僅僅是黃河地帶,雖然那時候是華夏文明的核心地區,那隻佔了天下的一部分而已,但也不會引起整個華夏民族的認同。
所以我認為正是因為大禹治水,走遍華夏大地,所謂“以開九州,通九道,陂九澤,度九山”。然後治理萬千民眾,才讓天下大治,穩定太平。若非如此,大禹怎麼能鑄造九鼎,同時刻上山川地理、物產,如果不是身體力行,所見所聞,怎麼能造就如此的豐功偉績?
回覆列表
黃河如果沒有近距離接觸,認為是條河。近距離接觸才能感受到他的野性和巨大。
別說在大禹的年代,就是近代藉助現代化的裝置工具也無法改變黃河的現狀。
大禹治水首先要解決的是群體水災後的吃東西的問題。
大禹治水就是在淺灘種植蓮藕,養活了群體十幾年。
大禹所有的畫像手中的工具就是用在挖藕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