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南方的對溼氣重這個應該感觸更深刻一點,祛溼,應該先知道所謂的溼氣是怎麼回事,怎麼來的,然後在談怎麼祛溼
要先從自然說起,中醫來講的話一年是五個季節的,春夏秋冬,還有一個長夏,就是夏秋之交,也是一年中溼氣比較重的時期,不過南方几乎是常年潮溼,這個就另說了。
溼邪有內外兩種,外溼多半是因為環境潮溼,淋雨涉水,內溼大都是因為飲食問題,常食生冷造成脾陽受損。不過內外也要辨證的來看,外溼一樣可以傳到臟腑,內溼也能外道肌膚,而且溼邪容易和風寒暑熱溼這些互相糾結,演變成化熱、化寒、化燥,表現出來的症狀也就不一樣了。
症狀會放到下面詳細說
先說一下比較容易造成溼邪入體的習慣
就說比較常見的,早上洗頭沒幹就出門,晚上洗頭沒幹就睡覺,這個要尤其注意,晚上如果一定要洗頭的話一定要吹乾。還有就是拔罐刮痧後短時間內洗澡,因為拔罐刮痧都能開啟身體穴位,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被溼氣侵犯。
另外現在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尤其是有的人喜歡夏天把空調溫度打的很低,夏天該出汗出不來,淤積在體內,冬天室內溫度過高,陽氣外越無法藏住精氣,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這種環境下待得時間長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溼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也就會出現一些病症。
中醫上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和寒在一起叫寒溼,與熱在一起就是溼熱,與風在一起就是風溼,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溼。內部的溼邪不去,光是靠吃補品是沒用的。
一般說溼氣重一般都會有脾胃虛弱,脾屬至陰,喜燥惡溼,所以在夏天七八月份的時候脾氣應該是最旺盛的時候,但是如果夏季長期溼氣過盛就很容易傷到脾臟。同時脾主運化水液,陰氣易盛,溼邪侵犯人體後最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溼邪的侵入。
說一下溼氣入體的症狀,只能做個參考,中醫對症狀存辨證觀點,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幾個比較典型的症狀,起床的時候是不是特別疲勞,頭暈,打不起精神,人也懶得動
去廁所的時候是不是大便不容易衝下去
看下舌苔,中醫講“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苔白厚,多半是體內寒氣過重,舌苔粗糙或者發黃發膩,一般是溼熱,舌頭赤紅沒有舌苔,體內的熱毒就已經比較嚴重了。
還有就是早上刷牙的時候是不是經常噁心,覺得嗓子不舒服,會有絲絲拉拉的感覺,小腿會不會容易發酸發沉。
治療調理的話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所以就簡單說一下調理的原則
中醫祛溼的方法包括化溼、燥溼、利溼、滲溼等,不同的方法針對不同型別的溼和不同型別的病症。
脾胃病症多用燥溼法。燥溼藥多具苦味,藥性有寒溫之別,分別針對寒溼和溼熱所致的中焦脾胃病症。
溼熱內蘊多表現為口乾口苦、腹脹、大便稀爛熱臭、舌苔黃膩,可選用黃連、黃芩、黃柏、苦參、龍膽草等苦寒性質的藥來清熱燥溼。寒溼中阻可表現為畏寒肢冷、噁心嘔吐、腹脹洩瀉、舌苔白膩,可選用橘皮、蒼朮、厚朴等,燥溼與散寒同施。
清熱解表多用化溼法。化溼藥多為辛溫芳香之品。溼邪在上焦或在表者,表現為怕寒、低燒、頭重而脹、肢體痠軟沉重、胸脘脹滿等。用香薷、扁豆花、厚朴花、藿香等芳香類的藥可以解表化溼,代表方劑香薷飲、藿樸夏苓湯。
當溼與熱相結合,會導致發熱、口渴、咽腫、尿赤等,這時需芳香化溼藥與清熱解毒藥並用,代表方劑甘露消毒丹。熱重於溼者,病變中心偏重於胃,常選用芳香之品,如藿香、佩蘭、荷葉梗、白扁豆、砂仁等。溼重於熱者,病變中心偏於脾,常選用扁豆花、茵陳蒿、厚朴花等。
小便問題多用利溼法。利溼藥多性寒,主要用於下焦溼熱病證,如小便淋瀝澀痛、尿赤、腹瀉、口渴不多飲、女性白帶異常等。
陽氣被水溼、寒溼所困可表現為小便不利、心煩口渴但不願多喝水或喝水容易嘔吐等,利溼藥與溫通陽氣的藥並用,代表方劑五苓散。
滲溼法適宜體虛有溼或溼邪不嚴重的人。滲溼的藥物作用平和,還兼有滋養的功效,如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等,使溼邪從小便排出。
祛溼最根本的是扶陽。當人體陽氣充足時,溼邪就不會造成影響。因此,要防止溼邪侵襲人體,就要避免身體的陽氣受損,包括少吹空調、多運動、勤出汗、不貪食生冷瓜果等。
溼氣入體大部分症狀其實都不是很急,所以都是以平時的調理為主,一些有祛溼功能比較溫和的藥材泡茶,平時多喝一點,還有一些腳貼都可以用,不過最主要的還是生活習慣健康一點。
生活在南方的對溼氣重這個應該感觸更深刻一點,祛溼,應該先知道所謂的溼氣是怎麼回事,怎麼來的,然後在談怎麼祛溼
要先從自然說起,中醫來講的話一年是五個季節的,春夏秋冬,還有一個長夏,就是夏秋之交,也是一年中溼氣比較重的時期,不過南方几乎是常年潮溼,這個就另說了。
溼邪有內外兩種,外溼多半是因為環境潮溼,淋雨涉水,內溼大都是因為飲食問題,常食生冷造成脾陽受損。不過內外也要辨證的來看,外溼一樣可以傳到臟腑,內溼也能外道肌膚,而且溼邪容易和風寒暑熱溼這些互相糾結,演變成化熱、化寒、化燥,表現出來的症狀也就不一樣了。
症狀會放到下面詳細說
先說一下比較容易造成溼邪入體的習慣
就說比較常見的,早上洗頭沒幹就出門,晚上洗頭沒幹就睡覺,這個要尤其注意,晚上如果一定要洗頭的話一定要吹乾。還有就是拔罐刮痧後短時間內洗澡,因為拔罐刮痧都能開啟身體穴位,這個時候洗澡很容易被溼氣侵犯。
另外現在冬天有暖氣夏天有空調,尤其是有的人喜歡夏天把空調溫度打的很低,夏天該出汗出不來,淤積在體內,冬天室內溫度過高,陽氣外越無法藏住精氣,所謂冬不藏精,春必病溫,這種環境下待得時間長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溼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也就會出現一些病症。
中醫上說“千寒易除,一溼難去。溼性黏濁,如油入面。”溼和寒在一起叫寒溼,與熱在一起就是溼熱,與風在一起就是風溼,與暑在一起就是暑溼。內部的溼邪不去,光是靠吃補品是沒用的。
一般說溼氣重一般都會有脾胃虛弱,脾屬至陰,喜燥惡溼,所以在夏天七八月份的時候脾氣應該是最旺盛的時候,但是如果夏季長期溼氣過盛就很容易傷到脾臟。同時脾主運化水液,陰氣易盛,溼邪侵犯人體後最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溼邪的侵入。
說一下溼氣入體的症狀,只能做個參考,中醫對症狀存辨證觀點,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幾個比較典型的症狀,起床的時候是不是特別疲勞,頭暈,打不起精神,人也懶得動
去廁所的時候是不是大便不容易衝下去
看下舌苔,中醫講“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舌苔白厚,多半是體內寒氣過重,舌苔粗糙或者發黃發膩,一般是溼熱,舌頭赤紅沒有舌苔,體內的熱毒就已經比較嚴重了。
還有就是早上刷牙的時候是不是經常噁心,覺得嗓子不舒服,會有絲絲拉拉的感覺,小腿會不會容易發酸發沉。
治療調理的話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所以就簡單說一下調理的原則
中醫祛溼的方法包括化溼、燥溼、利溼、滲溼等,不同的方法針對不同型別的溼和不同型別的病症。
脾胃病症多用燥溼法。燥溼藥多具苦味,藥性有寒溫之別,分別針對寒溼和溼熱所致的中焦脾胃病症。
溼熱內蘊多表現為口乾口苦、腹脹、大便稀爛熱臭、舌苔黃膩,可選用黃連、黃芩、黃柏、苦參、龍膽草等苦寒性質的藥來清熱燥溼。寒溼中阻可表現為畏寒肢冷、噁心嘔吐、腹脹洩瀉、舌苔白膩,可選用橘皮、蒼朮、厚朴等,燥溼與散寒同施。
清熱解表多用化溼法。化溼藥多為辛溫芳香之品。溼邪在上焦或在表者,表現為怕寒、低燒、頭重而脹、肢體痠軟沉重、胸脘脹滿等。用香薷、扁豆花、厚朴花、藿香等芳香類的藥可以解表化溼,代表方劑香薷飲、藿樸夏苓湯。
當溼與熱相結合,會導致發熱、口渴、咽腫、尿赤等,這時需芳香化溼藥與清熱解毒藥並用,代表方劑甘露消毒丹。熱重於溼者,病變中心偏重於胃,常選用芳香之品,如藿香、佩蘭、荷葉梗、白扁豆、砂仁等。溼重於熱者,病變中心偏於脾,常選用扁豆花、茵陳蒿、厚朴花等。
小便問題多用利溼法。利溼藥多性寒,主要用於下焦溼熱病證,如小便淋瀝澀痛、尿赤、腹瀉、口渴不多飲、女性白帶異常等。
陽氣被水溼、寒溼所困可表現為小便不利、心煩口渴但不願多喝水或喝水容易嘔吐等,利溼藥與溫通陽氣的藥並用,代表方劑五苓散。
滲溼法適宜體虛有溼或溼邪不嚴重的人。滲溼的藥物作用平和,還兼有滋養的功效,如茯苓、薏苡仁、赤小豆等,使溼邪從小便排出。
祛溼最根本的是扶陽。當人體陽氣充足時,溼邪就不會造成影響。因此,要防止溼邪侵襲人體,就要避免身體的陽氣受損,包括少吹空調、多運動、勤出汗、不貪食生冷瓜果等。
溼氣入體大部分症狀其實都不是很急,所以都是以平時的調理為主,一些有祛溼功能比較溫和的藥材泡茶,平時多喝一點,還有一些腳貼都可以用,不過最主要的還是生活習慣健康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