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樂行俠看世界
-
2 # 小水之泉
思考問題本沒錯,
誇大妄想才亂心。
去虛取實修真性,
美好生活繞你行。
-
3 # 陳廣逵
孔子回答孟懿子問孝用了“無違”兩個字。“無違”是孔子提倡的孝道的重要內容,甚至父沒三年還要“無改於父之道”。古人稱違背活著的父母意志為“忤逆”——這可是大逆不道的罪名。孔子強調孝不是空泛的、隨意的,必須受禮的規定,依禮而行。“無違”也就是不違背禮節。這種不違背又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要虔誠恭敬盡到禮數,不能敷衍搪塞; 二是要按照既定的禮教,即天子、諸侯、大夫、士、庶人各有差等,不得有越。孟懿子是仲孫氏家族的人,是魯國最有勢力的三家大夫之一,他的家族有時候不僅用魯公(諸侯)的禮儀,甚至還用天子禮儀,這就叫僭(jiàn)越。孔子對這些不滿,又不好直說,所以孟懿子來問孝時就含糊地用“無違”這兩個字來提醒他,這也見出聖人微言大義的說話藝術。
孔子回答孟武伯問孝,側重在讓父母安心。
孔子回答子游問孝與回答孟懿子和孟武伯父子不同,孔子對弟子的問題回答得很明確,強調了“為孝必敬”。沒有孝心,僅僅是無可奈何地盡責任,那所謂的贍養就與飼養家禽牲畜沒有什麼區別了。孝父母不僅僅是“贍養”,重要的是有恭敬的態度——問候起居,陪侍父母。孔子用養犬馬來比較對父母的態度,分析是否做到了孝,說得很尖銳。
如今,高節奏社會加上獨生子女社會和老齡化社會,贍養父母的問題非常嚴峻地擺在人們的面前。現在贍養父母是個挺難的事,儘管如此,供吃、供穿、供住還不算是盡到了孝,要關心問候,多從心理上給老人慰藉,讓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身心都得到關注。
《為政》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談論有關孝的問題。第8章談的字眼是“先生”“弟子”,包含了師生關係,這就是孝道的擴大。“敬師長”已經等同於“敬父母”。要用這個標準來要求,恐怕今天我們很少有人做到。結句按每個字義聯絡,應該是反問:“難道這算作孝嗎!”孔子沒有肯定“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這一系列行為就算是孝。意思就是說,這些行為還不夠,要緊的是“色”——“和顏悅色”,與孔子對孝的闡釋“無違”“敬”“事父母,能竭其力”“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才算做“孝”是一致的。
孝心和態度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內在和外在的兩個方面。《禮記》說:“孝乎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孔子回答子游和子夏的兩段話實際上是同樣的意思。無論是否為老人師長做事,無論是否拿好吃的給老人師長吃,只要內心不恭敬,態度不好,臉色難看,就是失去了孝道的根本。其實“色難”不僅適宜於對父母、對長輩,對同事、對工作、對下屬都涉及這個問題。這一點,尤其值得我們注意。
《禮記》曾有這樣一段記載:“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孔子曰:‘啜(chuò)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斂手足形,還葬而無槨,稱(chèn)其財,斯之謂禮。’”(“子路說:‘悲傷啊,貧窮!活著沒有養活的財物,死了沒有殯葬的棺槨。’孔子說:‘吃豆子喝涼水讓父母歡心,這就叫做到了孝。裝殮時收拾得乾乾淨淨,歸葬並沒有外棺,按自己的財力而為,這就叫做到了禮。’”)按孔子的觀點,量力而為,量財而用,對父母盡心盡力做了,就算做到了孝,做到了禮。
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要求。它有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師長,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敬重師長。今天這些主張仍然有積極意義。
-
4 #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題主要全面、完整、準確地理解孔子所說的“孝”,還要參照孔子告訴子貢的話:“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謂孝,之謂貞也。”(見《荀子·子道》)其意思是:子從父命,要審其“所以”;臣從君命,要審其“所以”。如果正確,服從之,叫做孝,叫做忠(否則,盲從不能視之為忠、孝)。這就是孔子將“一”貫穿於忠、孝之道中。
嚴正宣告:
-
5 # 七月流火140400643
這一段對於孝的解釋很對。《論語為政》中,孔子關於孝的回答有好幾條,這裡只列出了孟懿子請教時,孔子的回答是“無違。”其後還有孟武伯的提問,孔子回答是:“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提問,孔子的回答是:“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提問,孔子回答:“色難。”
回覆列表
以論語的截圖跟其他書法作品來表明個人對孝的理解,也算是一種不錯的表達方式,個人亦在很大程度上認同孔子關於孝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