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湯圓電影Vlog

    原文:《紅樓夢》第四十回,有一段賈府人遊湖的描寫。寶玉說要拔掉那些破荷葉時,林黛玉說了一句令人奇怪的話:“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李義山即晚唐詩人李商隱,原句為:“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也許是林黛玉喜歡“殘”不喜歡“枯”,將“枯”改為“殘”了。林黛玉為什麼不喜歡李商隱的詩:李商隱是精神上太孤零的人,俗世中都寂寞,而寂寞是人生的主旋律,李商隱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詩,瑰麗旖旎,又包藏細密,不由人不寡目相看。但李商隱同時又是一個難懂的人。他把自己藏得如此之深,就像一個程式設計高手,費盡心機,使了全套的本事,編出一個程式來,又加上密碼,把自己重重深鎖,百遮千掩,和雲伴月,讓人看不到他的廬山真面目。 所謂詩言志,詩歌本是用來抒情的,像那誰說:既用歌吟以自娛,借它忘卻勞苦了,所以詩中多多少少都能看到一些作者的影子,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杜甫的“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行曲江曲”,孟郊的“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都有一種掩飾不住的情感傾向,其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得意與失落,即便這一首裡沒有,下一首也必定會帶出來。然而李商隱太深沉,他詩中沒有自己,下筆不為言志,完全是為寫詩而寫詩。他是一個細心而清醒的人,看穿了別人的心事,於是把它寫出來,自己卻撇得乾乾淨淨,並不牽連在裡邊;又因為是寫別人,落筆便成了描摹,既是描摹,實在不知該從何說起,於是他的詩很多都成了無題詩。這些無題詩,大多寫情事,卻不是元稹筆下的那種豔情,而是像他的名字一樣,隱隱約約的,含而不露,似有若無,道是無情卻有情,這除了跟個人性格有關之外,大約也跟他所處的時代有些關係。 他生活在晚唐,已是安史之亂半個多世紀之後,唐王朝經過那8年喪亂,折筋斷骨,元氣大傷,再也沒有翻過身來,在她苟延殘喘的歲月裡,不復再有當年的雍容和奔放;政治上皇帝成了傀儡,統治權被那些氣度並不恢弘的人輪番把持,人們為了自保,都收斂起來,含蓄而隱忍。李商隱就活在這樣的夾縫裡,又陷身於黨爭的漩渦,同牛黨李黨都有一些關係,卻又不能左右逢源,精神上自是苦悶,所以他的詩,從來看不到意氣風發的時候,彷彿一開始就是一箇中年人的形態,一副孤寒索落模樣,莫測高深。 他的專輯中,排在第一位的那首叫錦瑟,這應是他詩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吧,隱蔽晦澀,也許從來都沒有人真正讀懂過,但其意境奇特,非常耐得咀嚼: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十四個字,字字珠磯,卻更像是天書,不知道他在說些什麼,我少年時期讀到它,腦袋裡一陣發懵,如今十多年過去了,歲月賦予了我N多滄桑,眼睛中也算增加了一些閱歷,然而再讀起來,除了發愣,竟然還是發愣,它於我依然是解不開的迷;只它的最後兩句: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現在總算明白了:還是與情字有關,是人到中年,百無聊賴,於是回憶回憶曾有過的情路歷程,聊以打發時光。 人到中年之後,命運的玄機已盡被開啟,人生基本可一望到底,活著簡直就是在苦熬,此時人人都寂寞,但很多人都會給自己留些希望,奔著這希望,即便是苛活,也算有一種生存的勇氣,如李白“仙期散漫九垓上,為接盧敖遊太清”,悲涼如杜甫也會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無論是獨善其身,還是兼濟天下,此時再看去都是那麼虛幻,為了與庸常的生活相對抗,他們儘量把話說得高調,如此才有勇氣繼續活下去,而李商隱的世界裡一片灰色,壓抑且逼仄,一丁點兒希望都看不到。 他一個人孤寂無聊,於是寫詩來消遣,卻把這境界又傳染給別人:曾是寂寥金燼暗,斷無訊息石榴紅,讀到這一句,寂寞像泉水一般,嘩地一聲噴湧而出,卻又突地收住,並不肆意氾濫,畢竟人到中年了呵,不復再有少年時的戾氣,一任情愫滋生,曲高調險,往而不復,很多時候都可收放自如,懂得在適當的時刻戛然而止。 林黛玉還曾寫過這樣的詩: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尸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她是那種外表沖淡、內裡熾熱的人,雖然執著,卻是要死便死,要活便活,並不拖泥帶水,牽牽連連。 象林妹妹這樣熱烈而決絕的人,頂多只會對著“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這樣的句子發發愣,卻決不會喜歡“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之類的結局,更遑論“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這樣有失身份的表述。雖然她也流淚,也使性子,但那只是窗戶紙沒被捅破之前的煎熬,一旦局勢清朗,她冰冷的表象立刻換成了一副溫潤的情懷,她是一副直腸子,混熟了一眼便能被人看穿,不像李商隱,在歷盡人世滄桑之後對生活了無希望,且又故作高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南斯拉夫的SSU水下手槍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