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壓海棠的黎叔
-
2 # 三月初三
因為他有個朋友叫馮小剛!
兩位好朋友的合作也是親密無間,從最開始的《一地雞毛》《手機》到現在的《一九四二》,馮小剛竭盡全力的將劉震雲的小說變成影象。這也說明了劉震雲的文字和思想特別的受馮小剛青睞,所以兩個人才有這麼長這麼久的合作,而且合作的效果也特別不錯,加油!
-
3 # 井田制
我們來看兩部代表性的小說,一地雞毛,和一句頂萬句。一地雞毛成名之後五六年馮小剛才嶄露頭角,而且之後差不多十年馮小剛都因為商業被人攻擊"最厲害的導演。所以算得上互相成就。在之後有多不小說拍攝成為電影之後出版了最經典的一句頂萬句。這本書或許不如或者災難史詩。但是更具人生智慧。可以說沒有因為電影而墜落,甚至有了"值得提升。享受的起繁華,守得住內心。一直以作品說話。
劉震雲底子非常好
劉震雲,河南人,畢業院校很好,北京大學中文系畢業,科班出身,並且在1978年,那是剛剛回復高考的年代。那時候能上大學已經是人中龍鳳,更不要說是北大畢業。
但是學習中文,然後堅持寫作的人,很少。在中國靠寫小說過得非常滋潤的人可能就只有50個的樣子,還有一些雖然寫得很好,但是一輩子不出名的大有人在,劉震雲所在的年代和現在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現代有網際網路這個內容分發平臺,劉的時代是出版社,媒介主要靠書籍來分發內容的時代。出的書沒人買這個作者基本上也就沒有其他出路了。
劉震雲能夠成為一個非常知名的作家有兩個條件:第一,自己的實力過硬,北大畢業,寫出來的文字動人心絃,這個上文已經提及。第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千里馬遇到了伯樂,劉震雲的伯樂就是馮小剛。
劉震雲和馮小剛劉震雲的作品都被拍成了電影或者電視劇,主要是因為劉認識了馮。
上個世紀90時代,劉透過王朔認識了馮。那是1993年,劉震雲調查和寫完《溫故一九四二》,馮小剛要拍電影,到處在找好的劇本,王朔就做了紅娘,劉和馮就算正式相識了。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那一夜,在王朔家,馮小剛、王朔、劉震雲談天說地,言古論今,喝著、聊著一直到天亮。----這事記錄在馮小剛的《我把青春獻給你》一書中。
馮小剛的賀歲劇成功之後,馮就頻頻想劉約稿,劉就成了馮的御用編劇。有的時候是劉寫好一故事,然後馮,王,劉一起修改故事,把這故事弄成適合電視劇或者電影。這幾個人都是高手,有的時候就是在賓館開幾個房間,每個人分幾段就開寫,寫好之後大家再開始對,把各自的故事串起來。這樣的寫作方式非常過癮,每個人都是一種棋逢對手的感覺,久而久之,他們的感情就深了。
劉馮二人本來就同樣都有部隊服役的經歷,在文學上又是情投意合,所以這些年合作起來一直是親密無間。《手機》、《我叫劉躍進》《一句頂一萬句》、《我不是潘金蓮》、《一地雞毛》等作品都是劉先生的手筆。部部很精彩。
劉震雲的小趣事劉寫文章是很厲害的,早年間,劉一直是隱居幕後的,不像馮一樣經常出現在鏡頭前面,主要原因是馮能講,劉不怎麼能講。
劉是個河南人,講話有濃重的河南口音。很多次,他們寫好稿子之後,需要對稿,劉想出一些非常精彩的段子,然後馮王兩人就讓劉讀一下給大家聽,結果劉一讀,完蛋,河南話,磕磕絆絆的,再好的故事也被讀得支離破碎地沒法聽了。
後來劉要說話讀故事,大家都按住他,生怕他又毀一好故事。
劉震雲的《1942》劉在一些場合說過,馮最想拍的一部電影就是《溫故一九四二》。但是這部電影很不順利,題材的原因,一直怕過不了稽核。所以劇本一改再改。劉的原始劇本就叫《1942》,只有幾頁紙,非常簡單地一個故事,就講一群災民逃難,餓死的故事,為了拍成電影,加入了非常多翔實的內容。
拍《溫故一九四二》的時候,劉在書裡面寫大場面,基本描寫是這樣的:飛機,坦克,汽車,饑民連成一片,前不見頭,後不見尾。
然後馮就租借了300輛汽車,好幾輛坦克,還有飛機,一天拍攝的費用就在幾百萬,然後上千號的群眾演員非常難控制場面,所以拍了一遍又一遍。後來馮急了,因為書中關於“前不見頭,後不見尾”的語言描述還有好幾處,如果看到“前不見頭,後不見尾”就得這麼拍,那花錢真是要命了。
馮勒令劉修改稿子,絕對不能再讓他看到“前不見頭,後不見尾”這八個字,結果劉真的修改了,改成了四個字:“漫山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