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泉陽子

    大家都知道,皇帝自稱為“朕”,是起源於秦始皇,為了凸顯自己的功績,李斯上言道,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貴,可改“王”為“泰皇”。秦王反覆考慮,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決定兼採“帝”號,稱為“皇帝”,以彰顯自己的尊貴。為了彰顯自己與眾不同,自稱為“朕”,並且這個朕,只能作為皇帝的自稱。但是,我們看古文,為什麼經常皇后被皇帝稱為或者自稱為“梓潼”呢?

    對於梓童的由來在歷史上有3種說法。

    在《漢武故事》(大部分人認為是南北朝時所寫)中,曾經漢武帝夢到一棵梓樹,之後寵幸了衛子夫。後來衛子夫成為皇后,於是後人把皇后叫做梓童。關於這個說法是否正確,我們也不知道,不是絕對,只能是兼而有之。

    梓童這一稱呼在明朝通俗小說中產生。春秋戰國時期,爭霸天下的諸侯的正房夫人大都自我稱呼為小童(小君),《論語·季氏》中說:“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可是後來人們感覺到把皇后稱做小,是對皇后的大大不敬。因此,宋元時期,在通俗文學中就出現了子童(子也有小的意思)。

    據有的專家考證,“梓童”原作“子童”最早見於《全相平話五種》:“妲己乃問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進寶,近日進得何寶?將來與子童隨喜看之。”(《武王伐紂平話》)

    “呂后:子童領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宮下,斬訖韓信也。”(《前漢書平話》)

    “高祖聖旨言:寡人去遊雲夢,交子童權為皇帝,把三人賺人宮中,害其性命。”(《三國志平話》

    再後來,可能人們嫌子與童的搭配不好看,於是明朝,產生了梓童以稱呼皇后的說法(子與梓同音)。

    在古人看來梓為木中尊貴的王,同時也有取諧音之好意,以有梓為有子的意思。在古代人們覺得皇后要擔負開枝散葉的責任,而子嗣是封建王朝的第一大事情,尤其是皇家之中,子嗣特別重要。因此,為了迎合這種子嗣興旺的心理,皇后就被稱為梓童。

    另外,梓樹樹體端正,冠幅開展,葉大蔭濃,春夏滿樹白花,秋冬莢果懸掛,形似掛著蒜薹一樣,因此也叫蒜薹樹,是具有一定觀賞價值的樹種。可能那些蒜薹豆角樣子的東西就是子嗣的象徵吧,也由此給人有母儀天下之感。

    《尚書大傳》引商子曰:“梓者,子道也。”《詩·鄘風·定之方中》:椅桐梓〔疏〕陸機雲:梓者,楸之疏理白色而生子者為梓。《正字通》:梓,百木之長,一名木王,羅願曰:室屋間有此木,餘材不復震。

    另外,梓者,木、辛也,辛本為陰金,處於正西之位,而古人認為少陽為男在正東,比如少陽真人、東華帝君,少陰為女在正西,比如西華帝君瑤池金母、西王母的稱謂等。梓,本身有少陽木氣(暗含震地天子木氣龍氣),又是木中之陰,乃木金西東相合者,正為木中之後,所以後來才真正成為了皇帝對皇后的稱呼,或者皇后對皇帝說話是的自稱。

  • 2 # 使用者侃侃歷史

    黃後是封建社會中最高統治者的正妻,位居六宮之首,常常被黃帝稱為或自稱為“梓童”。據有關專家考證,“梓童”一詞最早見於《全相平話五種》,原作“子童”,原文為:“妲己乃問天子曰:大王前者行文字天下人進寶,近日進得何寶?將來與子童隨喜看之。”(《武王伐紂平話》)“呂后:子童領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宮下,斬訖韓信也。”(《前漢書平話》)在明代小說中己用於稱呼皇后。在《西遊記》中“那國王急睜眼睛,見皇后頭禿,他連忙爬來道:梓童你如何這等。”《論吾.季氏》中說:“君稱之曰夫人,夫人自稱曰小童,邦人稱之曰君夫人,稱諸異邦曰寡小君。”所以說,在春秋戰國時候各諸候的正配夫人自稱為“小童”。到了宋元時期“小童”為何又變成了“子童”?具考證受當時文化心理影響。南宋至元,朱熹等人提倡程朱理學,三綱五常是封建統治者的永恆真理,出於政治因素考量,使話本作者和使用者為了避嫌,也為了自身考慮。即使“小”有理可依,也不用“小”來稱呼皇后。用“子”代替“小”以示尊敬之意。因為“子”也有“小”的意思,“小童”便衍化為“子童”。在古代“子”與“梓”是聲韻相同的兩個子,具有通音通假條件。在《尚書大傳》引商子曰:“梓者,子道也。”《正子通》:“梓,百年之木,一名木王,羅願曰:室屋間有此木,餘材不復震。”木者貴者為梓,而且古人眼中有子的象徵。皇帝立皇后不單是為了母儀天下,更重要的是為了有子嗣,使皇位後繼有人,一統萬年。子嗣之事是歷代統治者極為重視的大事,把健儲稱為立國本。所以用“梓童”來稱呼皇后,也正迎合了封建帝王的這種心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六月中小創如何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