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04981456540

    “我要拉著你的手,和你一起到老”。通常用來形容生死不渝的愛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源於《詩經》“邶風”裡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並非是一首愛情詩,而是描寫了戰士們在上戰場之前立下的誓約,“今日我與你一同奔赴沙場,無論生死都要在一起,同甘共苦”的兄弟情誼。詩經——《擊鼓》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該詩描寫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達渴望歸家與親人團聚的強烈願望。詩從出征南行寫起,再寫了戰後未歸的痛苦, 又寫了當初與親人執手別離相約的回憶,一直到最後發出強烈的控拆,次第寫來,脈絡分明,而情感依次遞進。而現代通常用來形容生死不渝的愛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源於《詩經》“邶風”裡的《擊鼓》篇,原句是“死生契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詩經》保留至今最早的註解“毛詩“和“鄭箋”中,這段話是歌頌戰友之情的。“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並非男女之間的誓言,而是兩個男人之間的約定!根據《毛詩正義》這句話是兩個士兵之間的約定,“子”在這裡沒有老婆的意思,主要指男子或者有地位的人。山盟海誓說”實際上出現非常之晚,是當代學者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所提出,儘管言之鑿鑿,可縱觀《擊鼓》一詩,描寫的的確是戰鬥場面,兩相比較,似乎“毛詩”和“鄭箋”稍稍靠譜些。不管誰靠譜,至少寫什麼唐穿、宋穿的千萬別讓男主、女主對唱這段“情歌”,那時候的人可是隻知道毛詩、鄭箋,不知道《管錐編》的。

  • 2 # lanfengz3

    《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   

    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   

    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譯文是:擊鼓聲鏜鏜(震於耳旁), (將士們)奮勇演練著刀槍。土牆和漕城修築正忙, 惟有我隨軍遠征到南方。跟隨孫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亂的)陳、宋二國, 回家的心願得不到允可, 心中鬱郁憂愁不樂, (我卻)身在何方,身處何地? 我的馬兒丟失在哪裡? 到哪裡(才能)將它尋覓? 到那(山間的)林泉之地。生生死死離離合合, (無論如何)我與你說過。與你的雙手交相執握, 伴著你一起垂垂老去。可嘆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難回家鄉。可嘆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約竟成了空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全自動洗衣機放洗衣粉的三個槽髒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