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22634773274

      印象中古人的中秋詩詞似乎總與月亮有關的,而月亮情結應該也是中國古文化中對中秋的一個直接體現了。而說到明月,首先想到的總是李白的那一輪思鄉之月,就是那首《靜夜思》了: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老實說,這首詩的意境並不算高,但是千百年來的人們總是喜歡吟這首詩,究其原因,可能也就是因為它闡述了人們在中秋時節最原始的思鄉情感,而且通俗易懂,讀起來也朗朗上口,所以讓人喜歡。據說,曾經有媒體透過投票的方式來選出中國古代的十首最著名的古詩,這一首《靜夜思》便在其中,可見其魅力。  李白還有好幾首關於明月的詩是非常有名的,比如那首《月下獨酌》(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還有另一首《關山月》(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這兩首詩都在孤獨中寫就,正因為孤獨,所以只有“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了,這種孤獨也讓許多遠在異鄉的人們心中有著很大的共鳴,所以也一向受人喜歡。  除了李白,張九齡的那首《望月懷遠》也是很不錯的一首中秋詩,尤其首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更是讓千載之下的人讀來心為之動,真正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王建有一首《十五夜望月》,在我覺來其水平也是蠻高的,絕不在李白之下,詩云:  “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溼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溼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溼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淒涼,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唐詩體現了中國古代詩歌的最高水平,所以唐詩中有關中秋明月的詩中,真正是佳作不斷,幾乎每個著名的詩人都寫過這個主題的,可見中秋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杜甫的名句“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月夜憶舍弟》),孟浩然的“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月下有懷》)等,都道出了幾分惆悵或者思鄉之情。  當然同是望月,有的人想的角度就不同,比如李商隱他想到的就是《嫦娥》: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別人都是一出來就看見了好端端的一輪圓月,陸龜蒙卻要《中秋待月》:  “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簾斜樹隔情無限,燭暗香殘坐不辭。最愛笙調聞北里,漸看星瀠失南箕。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  而說到中秋與明月的詞,就不能不說東坡的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了: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的流傳程度,可以用“膾炙人口”來形容了。胡仔《溪漁隱叢話》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歷代選蘇軾詞的也總選到這一首。  這首詞是東坡懷念弟****由時寫的,這在序中有說。這首詞雖然包含人生哲學,然後它是透過一個完美的文學意境來表現的。我們首先感覺到的是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體會到的是作者豐富的感情,而不是枯燥的說教。同時,詞裡雖有出生與入世的矛盾,情與理的矛盾,但最後還是以理遣情不脫離現實,沒有悲觀失望的消極思想,情緒是健康的。同時,這首詞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所以它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所讚美的名作。  其他有關中秋的詩詞實在是很多的,因為中秋與明月是屬於天下人所共有,不拘限於一個地方或者一個時代,每個時代或者任何一個地方,都可以共同擁有這輪明月與思念的。正所謂“千里共嬋娟”嘛。大家有興趣可以多找些出來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75年是什麼命1975年出生的屬兔人2015年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