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180278670086

      【姓氏源流】   林(Lín)姓源出有三:   

    1、出自子姓,為黃帝高辛之後商湯子姓後裔,其始祖為比干。據《晉安世譜校正序》、《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出自子姓,為黃帝高辛之後,商湯子姓後裔,以居地為氏。   

    2、出自姬姓,得姓始祖周平王有庶子開。據《通志·氏族略·以字為氏》所載,東周時,周平王的庶子名開,字林,其後子孫以祖父字為姓,稱之為林姓。   

    3、出自少數民族改姓。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北魏孝文帝在遷都之後,實行漢化,將本族原來複姓丘林姓的一部分改漢字單姓林氏,是為河南洛陽林姓。   【得姓始祖】   林堅。商朝末年,商紂王寵愛妲己,荒淫無道,殺害忠良。比干做為紂王的叔叔,對紂王喪盡天良的行為一再勸阻,紂王從來不聽並且懷疑比干是否忠心,於是慘無人道地剖開了比干的胸膛,挖出他的心。比干被害的訊息傳到家中,比干的夫人陳氏擔心紂王再來加害,於是不顧懷孕在身,帶著奴婢逃到朝歌(今河南省汲縣)一帶的長林山中避難,就在當地生下了一個兒子,因常喝泉水便起名字叫泉。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厚葬了比干,四處尋訪比干後人的下落。陳氏於是帶著兒子泉去見周武王,周武王有感於比干的兒子在山林中所生,其父堅貞不屈,便賜他姓林名堅。從此,以周武王賜名林堅為標誌,林姓正式誕生。林堅從而就成了林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林姓最初發祥於河南省境內。自周武王賜名林堅,林堅食邑博陵(今河北省安平)後,子孫世襲其爵。春秋時期,林姓由於官職調遷與避亂隱居,散居於周(今陝西、河南一帶)、魯、齊、衛等地。戰國時期,趙宰相林皋,始居九門(今河北省藁城縣西北),生有九子,分別為文、成、宣、化、德、修、明、勉、昭,父子均十分賢德,被稱之為“九龍之父”,“十德之門”。後來因為趙王妒其才能欲加害,所以迫使林姓舉家遷至西河(即榆林河,流經陝西榆林,注入永定河)避難。漢朝時,林姓子孫歷任少府、太子太傅等官職,從而在濟南地區使林姓成為名門望族。後由於再次遭受政治迫害,中原林姓在東漢末、三國時期大批南遷,遷入江浙一帶。至西晉末年,中原林姓開始進入福建。林堅八十一代孫林穎之長子林懋曾任下邳太守,分出了下邳林姓;次子林祿曾任晉安(今屬福建省)太守、晉安郡王,死後葬於惠安縣塗嶺九龍崗,成為海內林姓拜謁聖地,為林姓在福建開基始祖。其苗裔散居侯官、福唐、長樂、惠安、龍溪、漳浦等地,稱“閩林晉安世系”,成為林姓最大、最著名一支。晉安林姓又派生許多支派,最盛的有兩支:一為侯官世系(今福建省福州),民族英雄林則徐即屬此支後裔;一為莆田世系,此支自林祿之孫林綏始,林綏的十三世孫林披生九子,俱官刺史,號“九牧林家”。晉安世系分支較著名的還有瓊州世系與睢陽世系,分別在唐朝與南宋時遷入海南,並且部分由於戰爭在明朝時散居於河南、甘肅等地。林姓在唐朝時最早入臺,在明清之際,閩粵沿海地區的林姓開始移居臺灣,繁衍發展。林姓在福建、廣東、臺灣三省分佈較多、約佔全國林姓百分之六十,為中國典型的南方姓氏,如今已遍佈全國各地,而且還遠播到港澳與國外。林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一點一七。

  • 2 # 使用者4074566629515

    林祿,披肝瀝膽,匡扶晉室,為元、明、成、康、穆五世良佐的入閩晉安林氏始祖林祿林則徐:1839年,“禁毒英雄”在廣州“虎門”一把大火燒出個醒世的中國,給沉睡的華人當頭棒喝,一生清正廉潔,憂國憂民,以禁斷鴉片的愛國之舉而留名清史,同時也主張努力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皋,林堅的35世孫,戰國時任趙國宰相,權傾一時,德高望重。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漢族,浙江大里黃賢村人(一說杭州錢塘)。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林椿,南宋時期畫家,孝宗淳熙年間曾為畫院待詔。生卒年不詳,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時期畫家。孝宗淳熙年間曾為畫院待詔。林良(約1428-1494),字以善,南海(今廣州)人,中國明代著名畫家。史料曾記載“林良呂紀,天下無比”,他因善畫而被薦入宮廷,授工部營繕所丞,後任錦衣衛指揮、鎮撫,值仁智殿。清朝史學家林春溥,(一七七五至一八六一)林號鑑塘,父兆泰,乾隆已亥舉人,春溥,其三子也。長春海,乾隆乙卯舉人;林昌彝(1803~?)近代學者、詩人、詩評家。字惠常,自號□□山人,晚年又號茶叟、五虎山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道十九年(1839)舉人,多次會試不中。因獻《三禮通釋》,於咸豐八年(1858)得建寧府學教職,僅一年即被排擠去官。同治年間,一度掌教廉州海門書院。約卒於同治末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習慣性被逆轉,本賽季的騎士到底怎麼了?騎士還能晉級第二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