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納蘭談史

    騎兵,顧名思義就是在馬、駱駝、大象等動物身上進行作戰的一種兵種,由於機動性很強,所以是古代戰爭很重要的制勝戰術。

    在中國,最早有騎兵記錄的歷史上在殷商,不過只是單騎並未形成大規模騎兵兵種。

    騎兵定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趙國,當時馬鐙也逐步配備,而且燕趙大地處於四戰之地,所以需要騎兵的支援速度,歷史上有胡服騎射的故事也正式形成了大規模的騎兵兵種。

    歷史上趙國的騎兵可謂強中強,據史料記載趙國曾用騎兵加步兵的戰術大敗胡人和匈奴。趙國之後,秦國也著重發現騎兵,並在一統六國的戰役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之後歷朝歷代對騎兵進行創新改造,併成為戰爭的一把利刃。

  • 2 # 史話海說

    騎兵,在人類歷史上很早很早就出現了,中國商朝時期就有關於騎兵的記載,西方兩河流域也有相關記載,比如亞述帝國時期。

    而要說騎兵在戰場上擔任主角,這就需要具體分析了。遊牧民族可能自馬匹被馴化後就開始騎馬打獵與打仗了,所以我們主要說農業或者說文明帝國。

    早期騎兵

    早期騎兵——我們說的是真正意義上馬上作戰的騎兵,而不是騎馬機動下馬作戰的騎步兵——的主要作戰方式是騎射。在這個時期騎兵一般不作為主要力量投入戰場,所以也說不上什麼主角。但也有例外,中亞的帕提亞帝國(我們稱安息帝國)就是一支以騎兵為主力的部隊,並且在公元前53年的卡萊戰役中以遊擊弓騎兵與重騎兵(衝擊騎兵)相配合的戰術,幾乎全殲羅馬7個軍團近70000人。

    帕提亞的遊擊弓騎兵

    少量騎術精絕的騎兵是可以馬上用刀劍甚至矛槍之類長兵器實施衝擊作戰的,但這是少數。最有代表性的當數亞歷山大大帝(前356年-前323年)的夥伴騎兵。在數次以少對多的戰役中,亞歷山大親率夥伴騎兵衝擊敵方中軍,並且大獲全勝。馬其頓方陣所向披靡,夥伴騎兵居功至偉,馬其頓方陣作戰體系中,夥伴騎兵也堪稱主角。

    夥伴騎兵

    兩大神器

    而放眼世界範圍,騎兵自出現以來很長時間內,在戰場上大多都是配角。他們在待等兩件東西的出現——第一就是高橋馬鞍,第二是馬鐙。

    高橋馬鞍兩頭翹起,能夠讓騎士更好的使用腰力,第一是在馳騁時更好的保持平衡,第二是在進行衝擊時發揮出更大的衝擊力而不至於在騎馬戳刺時被反作用力給推下馬屁股。

    兩頭翹起的高橋馬鞍

    而馬鐙的作用就更為重要。騎士雙腳踏鐙時,屁股是不需要持續坐在馬鞍上的,這樣能夠自由調整重心,在解放雙手且能更好維持平衡之餘,可以作出更多的動作,無論是閃躲防禦和進攻都是如虎添翼。

    金屬馬鐙

    有這兩件神器的加持,騎兵不僅僅是戰鬥力有了極大的提升,另一個重要意義是騎兵的訓練週期得到了極大的縮短。

    像前面提到的兩支騎兵,帕提亞,本來就是遊牧民族文明化定居的,有很濃厚的騎戰傳統;再就是他處在絲綢之路中段有貿易傳統,錢袋子自然是鼓鼓的;然後東北方又處於中亞大草原上,可以交易到大量的戰馬,有這些條件才造就了大騎兵集團參戰的條件,而這恰恰是早期農業帝國所不具備的。而夥伴騎兵則是貴族騎兵,其成員都是亞歷山大好友,也就是發小,夥伴騎兵使用的旭斯通長騎槍(約3.5米)必須要雙手持握,而在沒有高橋馬鞍與馬鐙的前提下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非常長時間的騎馬訓練,因此其訓練週期是極長的。

    隨著高橋馬鞍與馬鐙的出現,騎兵訓練成本的下降與訓練週期的縮短,使得騎兵逐漸成為一支可怕的衝擊力量。騎兵之於步兵,往往形同於屠殺。

    其實是騎步相輔

    但我們需要明確一點,騎兵在戰場上成為主角,不意味著步兵的作用被替代。

    傳統的騎兵戰術應該叫“錘砧戰術”,即雙方正面列陣,步兵對步兵,而騎兵擔任突擊破陣的任務,或正面或兩翼或包抄,打亂敵陣後將敵人向自己的步兵陣列驅趕,以步兵為砧,騎兵為錘,狠砸。

    在大的戰役中,騎兵不能單獨成為戰場主角,首先是因為其成本太過高昂,無論是馬匹,鞍具,盔甲尤其是後勤都是極大的壓力。在這一方面,即使是強盛如漢唐,也沒有能夠組建很大的騎兵叢集,太貴。

    另一方面,騎兵的作戰也有自身的缺陷:即使是精良的戰馬,要完成起步、加速、全速衝擊穿透敵陣這一過程也是要冒汗的,回頭再來一次,得使出吃草的勁,再打第三個對穿,要了馬命了。所以騎兵其實是和步兵分飾主角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武林風中的插曲是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