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選果吃果陸小果

    善良感的本質   其實善良感的本質是:一種【心理氛圍美感】   (氛圍美感是相對於單一美感而言的,是很多事物合在一起的整體美觀)   ★善良感本身就是一種情感,而這種情感是“好”的“舒適”的,因此屬於一種美感,而美感又分為【單一美感】(對單一事物產生的美感)和【氛圍美感】(很多事物的合力整體美感);而善良是很多事物所引發的整體情感,又是好的,所以就是屬於【心理氛圍美感】。   1.如果人們發現自己做了什麼壞事,心理也會感到不安   因為自己的這段記憶是醜陋的,不美麗不和諧美好的,心理排斥它   2.如果人們發現了社會的骯髒不良現象,心理就會難受   因為人們希望自己內心裡儲存的東西都是美麗純潔的,心理排斥它   3.如果心裡都是自己做的好事和社會美好現象,那麼心理就會很舒適   ★用【全集然文明】邏輯來推導:自然萬物都有引導它們存在的東西,簡稱為【導存】,人的意識就是【二次導存】(第二次引導事物存在的東西);而【情感】就是二次導存的【指示工具】,【美感】就是【正向特示】(正方向的特級指示)指示人們:那些事物是對人們的存在有利的,可以去追求和獲取;最後人們可以發現【善良】也是一隻美感,而且是一種氛圍美感(不是單一事物的美感)。   1.畢竟如果自己習慣了做壞事,那麼最終會眾叛親離   2.如果整個社會充滿了惡意,那麼我們的生存就必然受到威脅   3.所以對人對事要充滿善意,心中就自然會更加的美好快樂而且生活也會得到更多幫助   ★總之:善良感的本質是心理氛圍美感;而人們總是傾向於讓自己更快樂,於是人們傾向於喜歡善良。   逐字解析:   ★ 善良是生命的黃金   人世間最寶貴的是什麼?法國作家雨果說得好:善良。“善良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幾乎優於偉大的人。”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良、向善之美;與人交往,   講究與人為善、樂善好施;對己要求,主張獨善其身、善心常駐。記得一位名人說過,對眾人而言,惟一的權力是法律;對個人而言,惟一的權力是善良。   我讀到國外的兩則小故事。一則是說一場暴風雨過後,成千上萬條魚被捲到一個海灘上,一個小男孩每撿到一條便送到大海里,他不厭其煩地撿著。   一位恰好路過的老人對他說:“你一天也撿不了幾條。”小男孩一邊撿著一邊說道:“起碼我撿到的魚,它們得到了新的生命。”一時間,老人為之語塞。   還有一則故事是發生在巴西叢林裡,一位獵人在射殺一隻豹子時,竟看到這隻豹子拖著流出腸子的身軀,爬了半個小時,來到兩隻幼豹面前,餵了最後一口奶後倒了下來。看到這一幕,這位獵人流著悔恨的眼淚折斷了獵槍。如果說前一個故事講的是母親對孩子善良的聖潔,那後一個故事中獵人的良心發現也不失為一種“善莫大焉”。   美國作家馬克·吐溫稱善良為一種世界通用的語言,它可以使盲人“看到”、聾子“聽到”。心存善良之人,他們的心滾燙,情火熱,可以驅趕寒冷,橫掃陰霾。善意產生善行,同善良的人接觸,往往智慧得到開啟,情操變得高尚,靈魂變得純潔,胸懷更加寬闊。與善良之人相處,不必設防,心底坦然。   播種善良,才能收藏希望。一個人可以沒有讓旁人驚羨的姿態,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銀”的日子,但離開了善良,卻足以讓人生擱淺和褪色———因為善良是生命的黃金。多一些善良,多一些謙讓,多一些寬容,多一些理解,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這是善良的人們嚮往和追求的,也是我們勤勞善良的中華民族所提倡和弘揚的。   ★真正的善良   真正的善良是以人的品質表現出來才為真正的善良。   從時間上來說真正的善良之舉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長期堅持善舉,終身不誨。如深圳的藝人叢飛數年向希望工程捐款數百萬,捐完所有的積蓄,即使在得知自己患絕症時,仍不停止捐款。“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從空間上來說真正的善良之舉不僅是一點一事之善舉,而是對萬事萬物都有善心、善意、善舉,“普渡眾身”。真正的善良之舉是隱名埋姓,不張揚、不作秀、不圖回報的善舉。   善良之善事、善舉,何止千千萬萬,而我要說的不止是這些具體的東西,我要說的是善良的本質。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對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勞動成果除滿足自己的生活還有剩餘,產生了貧富,便有了強弱;如何對待貧富、強弱,便有了善惡,善與惡是相對而又相伴。佛教中的普渡眾生,意即勸人向善。古人的善良體現在多方面,打獵者不獵殺幼仔和孕獸,打漁者不用密網網小魚,伐木者不伐稚苗等。可見善良的社會性及作用於社會的意義。善良是中華民族的美德,人人都有善心、善意、善舉;善良在社會中產生互動,便是和諧社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田Insight是什麼樣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