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藉自己粗淺的學識,分享一下中國曆代有名的隱士。
先丟擲結論,縱觀中國古代幾次隱居浪潮:“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而中國計程車大夫,也是按照這個路子前進的。每逢亂世或改朝換代,隱士就很多。除了唐代和宋代。
《二十四史》之首——《史記》中,就記在了不少隱士,而且有幾位還對中國歷史起了重大作用。
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先秦時期的隱士
堯帝時期的許由,當堯帝想要霸天下讓給許由時,許由感到這是對他的一種羞辱,便到河邊去洗耳朵,隱居山林。
夏朝的卞隨、務光,對於這兩者,司馬遷只是一筆帶過。
之後就是司馬光瘋狂讚頌的伯夷、叔齊。而且把《伯夷列傳》放到列傳的第一篇,就表明了司馬遷的態度。
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
春秋戰國時代的老子、莊子就是著名的隱士。
漢代的隱士
時間到了秦漢,出現了著名的商山四皓。這四個人在當時就是著名的隱士,劉邦登基為帝后,想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呂后就聽了張良的建議,把商山四皓請來,還讓劉邦看見。劉邦看了,見太子有如此賢人輔佐,就打消了廢太子的主意。
還有漢武帝時期的東方朔,也是後人心目中著名的隱士,他開創了一個獨特的隱居型別——朝隱。可謂是大隱隱於朝。
到了東漢,隱逸之風大盛,史書上記載的著名隱士有嚴子陵、梁鴻、鄭玄等等,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都是當時的一代大儒,他們隱居的原因,是要專心治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隱士
魏晉南北朝,無論朝堂還是江湖,都是動盪紛紛,此時計程車人們,隱居的更多的了,不過因為許多人受不了真正隱居的艱苦,就學著東方朔的路子,朝隱了,這樣既可以有山林之雅,顯示自己的清高俊逸,又可以縱情享樂,可謂一舉兩得。
最有名的就是竹林七賢。
東晉宰相謝安,在進入廟堂之前,也隱居了好長一段時光。
不過這一時期,最有名的要數陶淵明瞭。他曾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想要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這又是極難的。幾度為官,幾度辭官,最後乾脆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冠而去,隱居山林,過著清貧的生活,無怨無悔。
唐代的隱士
大唐的蒸蒸日上的國勢,讓諸多讀書人紛紛為之效命,加之科舉制度,更加快了社會流動,然而總有那麼一群人,透過正規途徑無法求官,就尋求一種特殊的方式——隱居,來求得共鳴。成語“終南捷徑”的發生時期,就是唐代。
唐代盧藏用想入朝作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藉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於達到了作官的目的。
後人也紛紛學他,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大概要屬李白了。李白的夢想是“奮其智慧,願為輔弼”,成為帝王之佐,將相之才,他也學著隱居終南山,以提高自己的名聲,結局當然是不太美好的。可能是想隱居自抬身價的人太多了,李白反而不太顯眼。
著名詩人孟浩然也是一位著名隱士,李白在《贈孟浩然》中,就說孟浩然“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好一個瀟灑的隱士形象。其實孟浩然也跟李白一樣,屢屢求官,但是失意而歸。
時間到了中唐,大唐帝國經歷安史之亂,走上了下坡路,政治上也不復以前的清明,白居易開創了一種隱居形式,叫“中隱”。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這類似於東方朔的朝隱,但是層次要比朝隱低,滲透出中年時期白居易的一種無力感。
宋代隱士
到了宋代,隱逸的方式,較之前代,心隱、中隱的更多了。
而如果說一個真正流傳後世的隱士,是林和靖。他留下了“梅妻鶴子”的典故。
元代隱士
元代對於漢族知識分子,不太友好,因此隱居的極多,但如之前朝代那樣有名的極少。
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暴烈之人。在他看來,隱士這一群體的存在,是對君王的拒絕和冒犯,因此他寫了一篇文章,《嚴光論》,來說明他對隱逸之士的不齒。認為國家初創,需要人才之際,有些讀書人就是享受自樂,使得盜賊橫行,在文章中,朱元璋說“朕觀當時之罪人,罪人大者莫過嚴光。”
因此明太祖取消對隱士的優待,徵辟,而隱士不從者,梟首示眾。
面對這種壓力,文人士大夫噤若寒蟬,文人高談闊論的精神自由在明代不在。
清代
這一時期,準確來說是明末清初,有幾個著名的隱士,這些隱士都是朝代變遷的產物,他們是不得已而隱。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他們隱居是為了表示不與清王朝合作的態度。
憑藉自己粗淺的學識,分享一下中國曆代有名的隱士。
先丟擲結論,縱觀中國古代幾次隱居浪潮:“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而中國計程車大夫,也是按照這個路子前進的。每逢亂世或改朝換代,隱士就很多。除了唐代和宋代。
《二十四史》之首——《史記》中,就記在了不少隱士,而且有幾位還對中國歷史起了重大作用。
按照時間順序,排列如下:
先秦時期的隱士
堯帝時期的許由,當堯帝想要霸天下讓給許由時,許由感到這是對他的一種羞辱,便到河邊去洗耳朵,隱居山林。
夏朝的卞隨、務光,對於這兩者,司馬遷只是一筆帶過。
之後就是司馬光瘋狂讚頌的伯夷、叔齊。而且把《伯夷列傳》放到列傳的第一篇,就表明了司馬遷的態度。
孔子說,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
春秋戰國時代的老子、莊子就是著名的隱士。
漢代的隱士
時間到了秦漢,出現了著名的商山四皓。這四個人在當時就是著名的隱士,劉邦登基為帝后,想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呂后就聽了張良的建議,把商山四皓請來,還讓劉邦看見。劉邦看了,見太子有如此賢人輔佐,就打消了廢太子的主意。
還有漢武帝時期的東方朔,也是後人心目中著名的隱士,他開創了一個獨特的隱居型別——朝隱。可謂是大隱隱於朝。
到了東漢,隱逸之風大盛,史書上記載的著名隱士有嚴子陵、梁鴻、鄭玄等等,這些人都有一個特點,都是當時的一代大儒,他們隱居的原因,是要專心治學。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隱士
魏晉南北朝,無論朝堂還是江湖,都是動盪紛紛,此時計程車人們,隱居的更多的了,不過因為許多人受不了真正隱居的艱苦,就學著東方朔的路子,朝隱了,這樣既可以有山林之雅,顯示自己的清高俊逸,又可以縱情享樂,可謂一舉兩得。
最有名的就是竹林七賢。
東晉宰相謝安,在進入廟堂之前,也隱居了好長一段時光。
不過這一時期,最有名的要數陶淵明瞭。他曾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想要齊家治國平天下,但是這又是極難的。幾度為官,幾度辭官,最後乾脆不為五斗米折腰,掛冠而去,隱居山林,過著清貧的生活,無怨無悔。
唐代的隱士
大唐的蒸蒸日上的國勢,讓諸多讀書人紛紛為之效命,加之科舉制度,更加快了社會流動,然而總有那麼一群人,透過正規途徑無法求官,就尋求一種特殊的方式——隱居,來求得共鳴。成語“終南捷徑”的發生時期,就是唐代。
唐代盧藏用想入朝作官,隱居在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藉此得到很大的名聲,終於達到了作官的目的。
後人也紛紛學他,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大概要屬李白了。李白的夢想是“奮其智慧,願為輔弼”,成為帝王之佐,將相之才,他也學著隱居終南山,以提高自己的名聲,結局當然是不太美好的。可能是想隱居自抬身價的人太多了,李白反而不太顯眼。
著名詩人孟浩然也是一位著名隱士,李白在《贈孟浩然》中,就說孟浩然“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好一個瀟灑的隱士形象。其實孟浩然也跟李白一樣,屢屢求官,但是失意而歸。
時間到了中唐,大唐帝國經歷安史之亂,走上了下坡路,政治上也不復以前的清明,白居易開創了一種隱居形式,叫“中隱”。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這類似於東方朔的朝隱,但是層次要比朝隱低,滲透出中年時期白居易的一種無力感。
宋代隱士
到了宋代,隱逸的方式,較之前代,心隱、中隱的更多了。
而如果說一個真正流傳後世的隱士,是林和靖。他留下了“梅妻鶴子”的典故。
元代隱士
元代對於漢族知識分子,不太友好,因此隱居的極多,但如之前朝代那樣有名的極少。
明代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個暴烈之人。在他看來,隱士這一群體的存在,是對君王的拒絕和冒犯,因此他寫了一篇文章,《嚴光論》,來說明他對隱逸之士的不齒。認為國家初創,需要人才之際,有些讀書人就是享受自樂,使得盜賊橫行,在文章中,朱元璋說“朕觀當時之罪人,罪人大者莫過嚴光。”
因此明太祖取消對隱士的優待,徵辟,而隱士不從者,梟首示眾。
面對這種壓力,文人士大夫噤若寒蟬,文人高談闊論的精神自由在明代不在。
清代
這一時期,準確來說是明末清初,有幾個著名的隱士,這些隱士都是朝代變遷的產物,他們是不得已而隱。
明末清初的顧炎武、黃宗羲等人,他們隱居是為了表示不與清王朝合作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