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二、李姓遷徙分佈: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 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 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佈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 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三、李姓郡望堂號: 1、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 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四、李姓家乘譜牒: 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總譜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 河北:濼縣李氏族譜五卷、濼邑李氏族譜四卷、李氏族譜不分卷、李氏支譜不分卷、李氏家譜不分卷、李氏張恕堂本支譜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冊、隴西李氏宗譜不分卷、竹岡李氏族譜十卷首一卷。 江蘇: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寧李氏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二卷宗圖一卷、李氏三房支譜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譜十二卷、嘉興梅會李氏族譜二十二卷、梅會李氏族譜十二卷 父親在世時提到: 大碶頭老家的祠堂裡有記載,我族來源於"隴西世家",看上面的李姓來源中確實寫有: 李姓郡望堂號: 1、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 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不知這裡的"郡望堂號"怎麼解釋? 看來我們還真可能來自西北,據我的天水(古時即屬隴西)同事講,隴西李氏在當地為大家望族,飛將軍李廣是他們的驕傲.當年我和瑤山在蘭州參加工作,也算是回老家探親了. 至於我們為什麼會來到東海邊,是否和下面的說法有關: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1、出自嬴姓,為顓頊帝高陽氏之後裔。堯時,皋陶曾擔任大理(掌管刑獄的官)的職務,其子伯益被賜為嬴姓,後子孫歷三代世襲大理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理氏改為李氏的說法有兩種。一種說法是:商紂時,皋陶後裔理徵,在朝為官,因直諫得罪了商紂王,而被處死,其妻契和氏帶著兒子利貞逃難時,因食李子充飢,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稱理,便改姓李氏。另一種說法是:據《姓氏考略》記載,周之前未見有李氏,自從有老子姓李,名耳,為利貞的後裔,因祖上世代為理官,理、李兩字古音相通,便也以李為氏。顯然,李氏是始於李耳稱姓的。 2、出自他族改姓。三國時,諸葛亮平哀牢夷後,賜當地少數民族趙、張、楊、李等姓。鮮卑氏有複姓叱李氏,漢化後,改為漢字單姓李氏。是為洛陽李氏。 3、出自他姓改李氏。據有關資料所載,唐開國元勳有諸將徐(徐氏、安氏、杜氏、郭氏、麻氏、鮮于氏等16氏,因立功從唐國姓,賜予李氏。 二、李姓遷徙分佈: 李氏自商末至東周的二百年間一直居住在豫東。 西漢時,李氏有一支遷往今山東境。 大約自東漢開始,有李氏族人陸續徙居西南,分佈於川、滇一帶,其中有的融入白、苗、壯、彝、滿、回、土家、納西等民族中。 魏晉南北朝時,李氏已是全國的大姓,中原的崔、盧、李、鄭並稱四大名門望族,但在唐以前主要是在北方發展。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李氏作為國姓,最為顯貴。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 從明末開始,閩、粵李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 李氏遷徙至海外,始於明朝初年,去琉球國的都是福建人,琉球國派往明、清的通事有許多人姓李,皆系自福建移居琉球的華人。 在中國歷史上,李姓稱帝稱王者多達60餘人,先後建立有大成、西涼、涼、吳、魏、唐、楚、後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順等政權。 三、李姓郡望堂號: 1、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 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四、李姓家乘譜牒: 全國:隴西郡李氏族譜總譜不分卷、李氏近房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 河北:濼縣李氏族譜五卷、濼邑李氏族譜四卷、李氏族譜不分卷、李氏支譜不分卷、李氏家譜不分卷、李氏張恕堂本支譜十卷。 上海:李氏家乘一冊、隴西李氏宗譜不分卷、竹岡李氏族譜十卷首一卷。 江蘇:夫椒李氏家乘八卷、江寧李氏宗譜不分卷、李氏族譜二卷宗圖一卷、李氏三房支譜四卷。 浙江:西塘李氏支譜十二卷、嘉興梅會李氏族譜二十二卷、梅會李氏族譜十二卷 父親在世時提到: 大碶頭老家的祠堂裡有記載,我族來源於"隴西世家",看上面的李姓來源中確實寫有: 李姓郡望堂號: 1、堂號 "隴西堂",因為李氏望出隴西郡故名。 2、郡望 隴西郡:戰國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司徒李曇長子李崇。 趙 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其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次子李牧。 頓丘郡:西晉時置郡。此支李氏隴西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西漢名將李廣,1世孫李忠。 中山郡:漢高帝置郡。此支李氏為趙郡李氏分支,其開基始祖為李璣第三子李齊。 廣漢郡:漢時置郡。此支李氏為隴西李氏之後,其開基始祖為李尚(李廣之父)。 不知這裡的"郡望堂號"怎麼解釋? 看來我們還真可能來自西北,據我的天水(古時即屬隴西)同事講,隴西李氏在當地為大家望族,飛將軍李廣是他們的驕傲.當年我和瑤山在蘭州參加工作,也算是回老家探親了. 至於我們為什麼會來到東海邊,是否和下面的說法有關: 唐代李氏南遷主要有三次: 一次是在唐朝初期,李氏部分人南遷,其中河南的李氏有的於唐高宗時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時,有不少李氏子孫遷往南方。 第三次是五代時,因動亂,李氏有遷往福建、莆田、晉江等地定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