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鸞晚讀

    成語“鷸蚌相爭”後面還有一句“漁翁得利”。

    【01】出處

    “鷸蚌相爭”語出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

    “波翻血海全球憫,問誰敢野蠻法律罵強秦?笑他鷸蚌相爭演出風雲陣。”。

    而這個典故又選自《戰國策·燕策》。

    【02】釋義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語。比喻雙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03】典故

    趙國準備攻打燕國,燕國於是很慌張,派了辯士蘇代去趙國遊說。蘇代去到趙國,趙國想要殺他,他卻對趙國大王說,我是來講故事的。

    於是,他就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今天我來的路上,經過易水,看見一隻蚌出了水面曬太陽,然後一隻鷸看見了,就去啄它的肉,蚌馬上合攏,把鷸夾住了,都不放手。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乾死你。”蚌說“今天不鬆開,明天不鬆開,餓死你”,於是僵持不下,最後來個漁翁,直接把它們兩個抱走了。

    以此為例,蘇代說現在趙國和燕國就像鷸蚌,秦國就是漁翁,我們一起打仗,然後秦國就會把我們兩國一鍋端。趙國大王聽了,就停止了對燕國的攻打計劃。

    【04】啟示

    在各種紛亂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得利。

    今天我們就是要處理好各種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同事關係,朋友關係等等,不要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 2 # 半個南山人

    鷸蚌相爭,魚翁得利。比喻雙方因事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這個成語帶給我們的啟迪是:人與人之間要相互尊重,不要做傷害對方的事情,在遇到事情時要冷靜解決,不要各不相讓,否則,就激化矛盾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在現時生活中這現例子太多太多。兩位司機因車輛發生輕微刮擦,由於雙方都不能冷靜解決問題,互不相讓,在公路上發生爭吵撕扯,結果被一輛高速駛過的汽車將二人雙雙撞死。這件事雖說沒有被第三者受益,但二人因小事而相爭而雙雙付出命,這不正是“鷸蚌相爭"的結果嗎?

  • 3 # 我就是竹韻

    問題:成語《鷸蚌相爭》是怎樣的典故故事?在現實中給我們怎樣的啟示?一、《鷸蚌相爭》典故的完整故事版

    戰國時候,秦國最強。它常常仗著它的優勢去侵略別的弱國。弱國之間,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趙國聲稱要攻打燕國。當時,著名的遊說之士蘇秦,有個弟弟叫蘇代,也很善於遊說。蘇代受燕王的委託,到趙國去勸阻趙王出兵。

    到了邯鄲,蘇代見到了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知道蘇代是為燕國當說客來了,但明知故問:喂,蘇代,你從燕國到我們趙國做什麼來了?

    尊敬的大王,我給你講故事來了。講故事?他要講什麼故事呢?趙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接下來,蘇代講開了他要講的故事。他說這次到趙國來,經過易水的時候,看見一隻蚌,正張開雙殼,在河邊曬太陽。忽然飛來一隻水鳥,伸出長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攏它的殼,把水鳥的嘴夾住了。這時候,水鳥對蚌說:不要緊,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曬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蚌不服氣,它回敬水鳥說:不要緊,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來,明天拔不出來,你也會活不成的。咱誰吃誰的肉,還說不定呢!它倆爭吵不休,誰也不肯相讓。正在它倆爭吵的時候,有一個打漁的人走了過來。那打漁的人毫不費力地伸手把它倆一起提拿去了。

    蘇代講完了上邊的故事,然後嚴肅地對趙惠文王說:“尊敬的大王,聽說貴國要發兵攻打燕國。如果真的發兵,那麼,兩國相爭的結果,恐怕要讓秦國做漁人了”。 趙惠文覺得蘇代的話有道理,便放棄了攻打燕國的打算。

    二、這個典故給我們的啟示

    1,在各種紛亂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爭持不下,結果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從中得利。所以,處理事情時一定要注意外部的情況,懂得權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謙讓。這也是最原始、最普遍的觀點。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蚌優哉遊哉爬到河灘曬太陽,悠然自得,哪裡意識到鷸的到來;鷸看到又肥又嫩的蚌,垂涎三尺,哪裡會料到蚌的反擊?如果它們在享樂時,能多想想潛在的危機,也許不會成為漁夫的戰利品吧。

    3,勸導也需要技巧。在生活工作中,我們有時要充當勸導的角色。對一些特殊的事,特別的人繞繞彎,巧用比喻,含蓄地表達出自己觀點效果往往更好!名士蘇代就給我們上了精彩的一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把krc歌詞格式轉成ksc歌詞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