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dwhly

    推崇陳的人多了 日本一流中國歷史學家來華向陳請教 挖出一突厥文字的石碑無人識得 一歐洲歷史學家請教陳直接譯出 民國第一狂人劉文典把沈叢文說得一錢不值 伸出小指頭說魯迅 可對陳可是萬分推崇 他確是三百年第一人沒有誇大

  • 2 # 一筆君

    “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僅此幾個大字,就堪稱大師!

    陳寅恪(1890.7.3-1969.10.7),字鶴壽,江西省義寧州(今江西省九江修水縣)人,生於湖南長沙,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現代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

    其祖父陳寶箴,官至湖南巡撫;其父陳三立為詩文名家,近代同光體詩派代表;其胞兄陳衡恪,又名陳師曾,近代著名畫家;其侄陳封懷,中國植物園創始人之一,被成為“中國植物園之父”,義寧陳家“一門四代五傑”,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文化型家族的代表。

    陳寅恪:獨立精神和自由思想高於一切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陳寅恪出生於湖南長沙,生時值寅年,其祖母黃氏因此為其取名寅恪,恪為兄弟間排輩,族中排行第六,晚輩稱其六叔。兒時在家塾啟蒙學習四書五經、算學、地理等知識。

    1900年,十歲時其祖父陳寶箴去世,其父陳三立舉家遷居江蘇金陵,開辦思益中學,教授四書五經、數學、英文、體育、音樂、繪畫等課程。先後延聘王伯沆、柳翼謀、周大烈等國學大師,在當時已採用現代化教育,與教師相約“一不打學生,二不背死書”。正是在如此家學淵源下,陳寅恪自小就有很深厚的國學底子,此外眼界也不侷限於國內,開始接觸西學,甚至學了日文。

    1904年,陳寅恪隨長兄陳衡恪東渡日本,入東京弘文學院就讀,第二年即因足疾輟學回國,就讀於上海吳淞復旦公學。

    1910年考取官費留學生,先後到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學習。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回到中國。

    1918年冬,獲得江西教育司官費自助再度出國深造,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轉往德國柏林洪堡大學,攻讀東方古文字學,同時學習中亞古文字,學習蒙古語。經過這十多年的學習,陳寅恪已具備了閱讀蒙古語、藏語、滿語、日語、梵語、英語、法語、德語、巴利語、波斯語、突厥語、西夏語、拉丁語、希臘語等十餘種語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

    1925年3月,再次回到中國,應清華學校之聘,與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同為國學研究院導師。

    1928年,清華學校改製為清華大學,陳寅恪應聘為中文、歷史二系教授,並在北京大學兼授。這年暑假,回上海探親,與清代臺灣巡撫、臺灣民主國大總統唐景崧之孫女唐篔完婚。

    1930年,清華國學院停辦,陳寅恪出任歷史、中文、哲學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歷史語言研究所第一組組長,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

    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其父陳三立憂憤而死,陳寅恪也悲慟過度,致右眼失明。11月,任教西南聯合大學。

    1938年秋,西南聯大遷至昆明,亦隨校前往。

    1939年,英國牛津大學聘請為中國史教授,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第二年離開昆明赴香港,準備前往英國。因太平洋戰爭爆發,未能成行,折返昆明。

    1941年,任香港大學中國文學系客座教授,講授隋唐史,僅講授韋莊《秦婦吟》一詩,盡耗時倆月。同年,接任香港大學系主任。年底,香港淪陷,日政權高薪聘其出任香港東亞學院院長,未果。

    1942年,攜妻女逃離香港,至桂林,任教於廣西大學。

    1943年12月,前往燕京大學。

    1945年,左眼也失明,是年9月,前往英國治療眼疾,同時應聘去牛津大學任教。因耽擱太久,無法治癒,僅一眼能見微光。因而辭去聘約,返回祖國,重新任教於清華園。

    1948年,傅斯年電話催促其南下,最後在嶺南大學,未赴臺灣。

    1952年,嶺南大學合併入中山大學,遂移教中山大學。

    1954年,寫成《論〈再生緣〉》,“蓋棺有期,出版無日”,未能在當時出版。

    1960年7月,被聘任為華人民共和國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1969年10月7日,在廣州因心力衰竭且驟發腸梗阻麻痺逝世,享年79歲,11天后其逝世訊息見諸報端。11月21日,其夫人唐篔也辭世。二人骨灰先是寄存火葬場,後改存銀河公墓,直到2003年才安葬於江西廬山植物園,是為陳寅恪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法西斯,納粹,這樣的詞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