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宏超說史
-
2 # 向日葵的原野
60後的一部分女性已經退休了,另一部分男性也漸漸處於退居二線的狀態了。和之前50後比他們最大的區別是,60後基本上都只有一個孩子,而且相對文化層次較高。
60後是沒有養兒防老的可能了,也沒有這個觀念。我身邊有幾個60後,他們恐怕也不能作為典型來提供養老經驗。不過我還是分享一下,權當一個思路吧!
61年的老A幹了一輩子小車司機,給領導開車挺悠閒,不過為了更悠閒,已經提前退休了。由於年輕的時候比較好玩,離婚多年了,認了不少乾女兒,其中還有一個是雲南那面的少數民族。他的父親是美院教授,他受薰陶多年,在家沒事也畫點畫,據說範曾都誇過他。我家有一幅他送的畫,的確不錯。老G標準的北京胡同串子,有趣,愛侃,不說不行,好面兒,局氣。不過兒子不怎麼和他親,也是有些遺憾。
63年的C老近年剛被評為院士,平常生活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工作,很少在自己的辦公室,一年幾十次的學術報告、學術會議、專案評審等活動,養老模式也基本上就是這些了,我見過的那些30後、40後的院士也都是活躍在學術的前沿,畢竟他們這樣事業型的人,最大的快樂就是工作,院士又是終身的,沒有退休這一說,老A只能是活到老幹到老了。
64年的老D處級幹了快二十年了,一直沒有機會再上一步,關鍵節點錯過了,機會就不再有了。還有幾年退休,估計也不太有可能再進步了。年輕的時候應酬多,身體問題不少,還沒有退休就開始了保養身體的大軍。不出意外的話,養老應該去美國女兒那裡吧!女兒回不來,他們也就只好過去團圓。
歲月如梭,看到六零後都有退休的了,我這個80後似乎該思考的更具體了。你們呢?
-
3 # 莊裡豆兒媽
目前60年代出生的老年人,60歲或者60出頭,步入老年生活了,他們的養老確實是個問題。
這一代人經歷了新中國建設時期,從貧困中走過來的,吃過很多的苦,小時候饑荒年代,吃不飽,穿不暖,城市裡的人很多都經歷過上山下鄉,把最美好的青春貢獻給祖國的建設需要,付出了很多。
印象中老人還給講過63年發大水,真的挺大的水災!還有計劃生育,也是從這一代人開始的吧?真的這一生該是有很多的故事。如今他們都老了,身體也沒有那麼健碩了。到了該養老的時候了,可是有保險的只是一少部分,剩下那些沒有養老保險的,尤其是農村的老人,只能依靠兒女養老。
說說我身邊的,最近的就是婆婆,一個人,公公去世了,沒有收入,沒有養老金,地也中不了了,租出去 一年才幾百塊錢。目前跟著我們一起住,幫忙看看孩子,做做飯,接送孩子上下學。平時白天沒事就在小區裡跳跳舞,就這樣養老了……
沒有病的還好,現在只要一生病,那醫院進入就是個無底洞,一天至少一千塊,花錢如流水啊。我同學的公公生病,住院動手術,花了有二十多萬!!壓力真的挺大的,農村的老人醫療報銷少,新農合的報銷完,自己還是要掏十多萬呢,他們還要供房貸,孩子上幼兒園,壓力可想而知。
這上面說的還是有孩子,有保障的老人,對於那些失孤,沒有兒女的老人呢,過的就更慘了。有些老人自己留守在偏僻冷清的農村,自己孤零零的,每天都是粗茶淡飯,還要下地勞作。
當然還有一小部分人,條件比較好,退休後有豐厚的養老金,不愁吃不愁穿,每天逛逛公園,舞舞劍,教練太極,下下棋,每年抽時間去旅旅遊,四處走走。可這畢竟只是少數人。
不知道你身邊哪種養老的方式比較多呢?是不是跟兒女(80年代的)一起的多一些。
-
4 # 眾望歸一1
我來談談身邊的事,以中鐵四院為例,很多六十年出生的貧困潦倒之人,大好的青春奉獻給了中國鐵路,在改制中下崗失業,成了犧牲的一代,遺棄的一代。他們上有老,下有小,為了維持生存,不少賣掉福利房,供小孩上學,中年兩口子離婚各奔東西。有的英年早逝,有的臥病在床,有的做保安,有的做環衛,在社會的最底層苦苦掙扎,苟且偷生,自生自滅。談養老就是個笑話!
回覆列表
一,政府舉辦的農村養老及養老機構。
農村老人每個行政村都建有幸福院。幸福院是什麼呢?就以解決農村空巢、獨居和留守老人生活問題為目的,不斷推進幸福院建設標準化、規範化、制度化,努力把農村幸福院打造成老人們“願意來、留得住、吃開心、玩盡興”的幸福樂園和匯聚愛心的紐帶、傳遞親情的橋樑,更多的農村老人都能享受到幸福安康的晚年生活。
二,社會養老。
有許多社會機構辦的辦的養老機構。說老來壽,這些機構需要是寄宿制的,每月需要交一定的費用,價格比較高!
三第三個方面就是家裡面的兒女養老,也叫家庭養老。在城裡的子女,把父母接到城裡邊給他們帶孩子,邊照顧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