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海悠遊閭春暉
-
2 # 沅汰
南北朝時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之後,東魏都於鄴城以河北為根據地,西魏都於長安以關中為根據地,兩魏都想打敗對方重新一統北方,因此兩魏之間戰爭不斷。
公元538年兩魏之間發生了河橋之戰,又稱第二次邙山會戰,只是兩魏持續戰爭中的一場戰役。河橋之戰的前情是第一次邙山之戰。前後兩次邙山之戰中第一次是西魏挾渭曲之勝而主動出擊,幾盡略東魏河南之地。第二次就是公元538年春天東魏高歡主動大舉反擊。
第一次邙山會戰東魏主要指軍官是權臣高歡,時任東魏大行臺的侯景奉高歡之命駐軍於虎牢關。東魏的目標是奪回渭曲之戰失去的河南(黃河以南)。在這次戰役中中侯景起了很大作用,固守住了虎牢關和洛陽沒有被西魏所取。反倒是東魏名將高敖曹因輕敵而敗走河陽被西魏軍斬首。
第二次邙山之戰即公元538年的河橋之戰。以東魏的虎牢守將御史中尉高仲密獻關投降西魏為導火索大戰再起。河橋是東、西魏雙方爭奪的要點。河橋是指河南孟津縣渡黃河的橋,是西晉杜預所築,魏晉南北朝時期是黃河南北唯一的交通要道。如果東魏守住河橋,就可以從上黨揮軍直下洛陽。而西魏如果奪了河橋,就可以扼守要道,阻止東魏軍南下。
在公元538年的河橋之戰中,高歡以河南道大行臺侯景率兵十萬專制河南。侯景入虎牢,奪北豫州、洛州,西魏宇文泰敗入關內。
兩次邙山會戰的爭奪目標都是河南,以虎牢和河橋為爭奪點,西魏沒有能爭到要地,所以最終不能一統。
公元538年,東西魏圍繞伊洛盆地一帶連續展開了幾次戰役,當時東魏軍的主要統帥不是高歡,而是侯景。下面簡述下,這幾次戰役的經過。
之前,高歡親統大軍在著名的沙苑會戰遭遇慘敗,損失精銳甲士達八萬之多,軍械、旗幟、馬匹不計其數,整個東魏軍事力量遭到極大削弱。為防止西魏諸將乘勢出關東征,逃回晉陽根據地的高歡喘息未定,就蒐羅餘勇,全部交給大行臺侯景,讓其屯兵河南虎牢,做出準備西進復仇的架勢。另外,以賀拔仁部為偏師,攻打南汾州一帶,以迷惑西魏。在侯景大軍的步步進逼下,西魏在河南的梁迥、韋孝寬、趙繼宗等守將,紛紛棄城西歸,侯景則乘勢追擊,部下先鋒盧勇更是在交鋒中,活捉西魏將領程華、斬王徵蠻,西魏襄城守將駱超開城投降。不到半年,侯景率部幾乎完全收復了沙苑之戰後東魏失去的所有河南城池。
538年8月,西魏決定出兵反擊,同樣以賀拔勝、李弼所部渡河進攻河東蒲阪,以為牽制高歡主力的偏師;而宇文泰親統大軍、獨孤信、趙貴佐之,直取河南,準備捕捉侯景所部一舉殲滅。兩軍交鋒於洛陽,西魏軍銳氣正盛,陣斬東魏大將莫多婁貸文,侯景此時方知宇文泰、獨孤信等竟然親至,不敢迎其鋒,遂一面率部後撤至河陽三城一帶,與高歡派出的高敖曹、万俟受洛幹兩路援軍匯合,一面決意以河陽三城為屏障,與西魏主力決戰,歷史上有名的河橋—邙山之戰就此展開。
按照侯景的部署,東魏軍分成幾部,万俟受洛幹、潘樂、高永樂分守河陽北、中、南三城,互為犄角,而侯景與高敖曹分領精銳,依邙山佈陣,分北、南兩路進擊西魏軍。宇文泰親統騎兵與侯景部廝殺,激戰中,坐騎中箭倒臥,左右護衛皆潰散,幸得都督李穆之助,偽裝成普通將校方得趁亂逃走,但侯景在追擊時又遭到西魏後軍蔡佑等的攔截,宇文泰方最終安然回營。
與此同時,南邊的戰鬥也已展開,東魏高敖曹以勇氣冠絕天下,又素來輕視西魏軍,居然在戰陣上,公然炫耀本人的旗號以及華貴的傘蓋,結果招致獨孤信、趙貴等西魏諸部的集中攻擊,眾寡不敵,竟然全軍覆沒,高敖曹單騎突圍至河陽南城下,守城的高永樂因以前與他有私怨,居然拒絕開城接納,以致名將被殺於城下。(戰後,高歡聞訊嚎啕大哭,將高永樂責打了二百軍棍,但後又給予升遷。因此,海峽那邊的學者王怡辰先生在他的學術專著:《東魏北齊的統治集團》中,認為高永樂戰時謀害高敖曹之舉,正是受高歡指使,以除掉一貫驕橫、不遵高歡指令的高敖曹一軍)。
獨孤信、趙貴等雖然在南線野戰中消滅了高敖曹一軍,但卻無法攻取潘樂、高永樂把守的中、南兩城,當聞得宇文泰北線失利、生死未卜的傳聞後,紛紛收兵後撤,而潘樂、高永樂及守北城的万俟受洛幹派出的援軍,紛紛出城掩殺,南線西魏大軍已無鬥志,驚潰而逃,甚至於將深入敵陣廝殺的王思政一軍給遺忘了。。。。
當高歡親統大軍渡河南下時,此次河橋—邙山之戰早已結束,宇文泰等的西魏軍主力先勝後敗,被迫退回關中,只留下王思政率軍堅守弘農,以作為以後恢復河南的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