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質躍

    漢承秦制。整體上是皇帝任命。

    應當是自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實行的是軍功爵位制,自秦始皇建立秦朝把先秦的沒落貴族們打的落花流水,完全打破先秦的世祿世卿制,規定了官員得有皇帝親自任命,不得世襲的制度,把平民納於皇帝直接管理下的奴隸。皇帝之下都是平民,削弱了貴族們的特權,秦朝這種激進的制度,未能穩固,很快覆滅。劉邦建立漢朝汲取秦朝覆滅經驗,分封制與郡縣制並行,廢除異姓諸侯王,分封同姓諸侯王。

    自漢武帝時西漢確立察舉製為人才選拔和晉升的途徑。可見西漢時,走正規途徑晉升的話,就要注意自己的修養品行嘍,鄉里舍間,有了一定的優良品行好青年的形象,孝順、廉潔勤奮聰明茂才賢良方正等等等品質呀,官方該是制定列出的有條目的,總之是鄉里鄰間先見了認可,都豎大拇指,看這孩子中,這孩子有才、孝順,這樣的影響有了,一不小心被察舉官發現了、相中了,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騾子是馬,皇帝要用人也得自己試試呀,親眼看看,也就是結合考核的辦法,正常情況下的正規途徑就是如此了,察舉和考試結合,從下往上一級一級推薦。設立有專門的察舉官之類的,這個途徑初期當是促進了一定的社會人才選拔流動性。但,明白人一眼就看出來,這途徑容易堵車,一不小心就會堵得水洩不通,上下兩截,因為選拔開始就是人為主觀的,於是,官僚階級士族大門閥與有察舉權的官員一勾結,成了,完全壟斷了,徇私舞弊,漸漸,平民子弟,不是特別耀眼,如日沖天的有名譽的平民人才被選拔外,其餘基本上沒有這正規路徑的機會了。到了東漢末年幾乎不通了,堵死了,據說,竟然出現了“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這樣囧事。此路不通,請繞道而行。有些撞了幾次頭也就繞道了,走後門唄,賣官鬻爵,強取豪奪,偷盜聚賭,然這,也就無所謂正經人才了。

    也就是基本上沒路,剩的一條几乎不顯眼的小道,只到最後豁然明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揭竿而起,上下顛覆,這是奇路。hh

    這也是後來七國之亂的緣由了,諸侯間土地兼併嚴重,利益紛爭,基本上蓋過了皇權。物極則反,到了魏晉南北朝,九品官人法,沿襲察舉徵辟制,至此,也就出現了逆反的現象,蔑視禮法、惡乎權貴的魏晉風流,儒學備受輕視,玄學興起,文化藝術繁盛,隋唐以來科舉制漸漸成熟,九品中正制廢除,漢代察舉制沒落。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 2 # 盛說紛紜

    謝謝邀請!在我個人看來,漢朝平民晉升貴族階層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的途徑是不同的。比如說在秦末漢初的戰亂年代,亂世出英雄的理念就用上了,很短時間內劉邦就由一介平民晉升到了最大的貴族。談劉邦的成功,可謂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亂世爆發農民起義,劉邦勝了項羽,身邊又聚集了大量賢才良將,所以劉邦成為了最大的貴族,成為了漢朝的開國皇帝。

    當然了,上述觀點只是個例,一方面需要有特定的時代背景,另一方面也是因人而異。我們還是要說說在整個漢朝平民晉升貴族階層的途徑,其實在和平年代,平民唯一的途徑就是朝廷對人才的選拔任用制度了。

    我們知道,漢朝的主要選官任用制度是察舉徵辟制,而且這種制度是有利於平民晉升的,也就是說只要你努力,就是有希望的。詳細來說一下漢朝的這種 人才選拔制度,察舉制指中央公卿或地方郡國根據朝廷要求,按照孝廉、茂才、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等一定條件舉薦人才,經考核合格後任用官職;徵辟制是指各級官府能夠自行選闢聘用德才兼備的人員為下屬官員 。

    事實上,漢朝開創的這種察舉徵辟制制度,確實有利於平民走上仕途,也有利於國家對人才的合理使用,可以說於讀書人而言,這是晉升貴族的很重要的途徑。借用唐代的一句詩,那就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當然了,對於軍隊計程車兵而言,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士兵們要想晉升,必須要靠在戰場上勇猛殺敵,屢立戰功也是很有希望得到晉升機會,最終走向貴族階層的。

  • 3 # user7676041603407

    漢代有個故事可以說明當時的狀況。書曰,可怪者,買臣妻 嫌貧求去,不思履水難收。一個砍柴度日的朱買臣,手不離冊,家中窮得揭不開鍋了。妻子離出離婚。於是,夫妻分手了。後來 漢武帝,舉行在全國內,要求地方官員向中央推薦人才。朱買臣被推薦 ,經武帝親自面試,被錄取為官,這時,他的前妻要求復婚,被朱買臣拒絕了。這個推薦制,後被延續下來,為舉孝廉。責令地方官員 對自己所轄區的,凡很有孝道,能廉潔奉公者。必須向中央薦舉 如果埋沒人才,是要受到處罰的。到了東漢時期,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實行科舉考試 選撥人才。就這樣,讓一些平民進入統治階級的體制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文小熊和小猴在公交上小猴再看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