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心向青山

    戰國後期,唯有趙國可以與秦國抗衡,但秦國優勢更明顯。

    1,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半。

    秦國:白起、王翦。

    趙國:廉頗、李牧。

    最終白起在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戰勝趙括(此時的廉頗受秦國範睢的反間計,被趙括取而代之)

    而李牧最終也是受秦國的離間計而北趙王所殺,李牧死,趙國亡。

    從名將角度看,廉頗和李牧不一定不如白起和王翦,但趙王對他們信任度不足。

    2,秦趙變強,均有變革,但秦國更全面。

    戰國後期,趙國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從此趙國崛起滅中山,成為僅次於秦國的強國。

    秦國有商鞅變法,獎勵耕戰、實行郡縣制是核心,從此秦國所向披靡。

    應當說,秦國的改革更徹底,不僅是軍事,政治經濟均是當時最先進的制度。

    而胡服騎射則只是軍事變革,但並非全方面的改革。

    而這我覺得是秦國綜合國力最終強於以趙國為代表得六國的原因,也決定了戰國最終的走向。

    商鞅,不僅僅是變法,還是中國兩千年社會的總設計師,因為歷代皆行秦政,秦政,商鞅所創!

    因此,純軍力而言,趙國不比秦國差,但綜合國力不足,長平之戰中後勤不足便是明證。

  • 2 # 朕就是這樣的漢子

    到了戰國後期,秦國和趙國兩家獨大,秦國在統一的路上必須邁過趙國這塊大石頭。那麼,秦趙兩國在軍事實力上,哪個更佔優勢呢?我們分析分析。

    秦國在秦孝公時期經過商鞅變法,經過幾代人的發展,已經國富民強。又透過連年征戰,鍛煉出來一支虎狼之師,士兵英勇善戰,統帥機智多謀。加上秦國北面有胡菀之地,南面有天府之國,東面有險峻潼關。又獎勵耕織,重賞軍功,戰略物資儲備豐足。

    反觀趙國,地處翼州,地域廣大,人口眾多,但大多是貧瘠乾旱之地。又農商並重,人民見利忽義,喜好鬥氣遊俠,不事農耕。雖然經過趙武靈王變革,但改革侷限在軍事領域,政治,農業改革較少。後來發生了沙丘宮變,又引內亂,使趙國戰力進一步下滑。

    趙惠文王繼位後,沒有及時進行二次變革,就攻伐中山國,對秦國威脅沒能足夠重視。農業廢馳,又連年征戰,趙國戰略儲備更顯捉襟見肘。

    再比較軍事實力,秦國有“虎賁之士百萬,馬萬匹,車千乘”。秦地處西北,民風彪悍,馬迅猛,車迅捷。又素有虎狼之師稱號,戰無不勝。

    戰國“帶甲之士數十萬,騎萬匹,車千乘”。騎兵以弩弓見長,組建騎兵部隊較早,故訓練有素,軍事涵養較高,經驗豐富。

    由此看來,在軍事實力上,趙國只略低於秦國。但在綜合國力上,秦國可以碾壓趙國。

  • 3 # 柳氏異聞錄

    這個問題不太好說。因為缺少統計資料。非要對比的話,個人感覺還是秦國更強。

    有些人覺得長平之戰是作分水嶺。其實,長平之戰的時候,軍事實力上,趙華人可能因為處四戰之地的關係,他們確實很耐打,這點上可能略勝秦華人。但是秦華人的戰鬥力並不差,因為商君變法後,秦華人打仗得動力是挺足。兩個嬴姓同宗國,其實春秋到戰國都挺耐打。

    但是軍事不僅僅是武力值的問題,也跟國力。長平之戰的時候,秦趙兩國國力對比,已經是秦國強了。因為長平打到焦灼的時候,秦國和趙國都是豁出去堵上已方可以動用的最大兵力。秦國秘密換將任用白起,他們徵發全國十五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丁從軍,調派長平。趙國方面應該差不多的徵兵標準。所以,長平對峙的雙方,秦國動用了五十多萬人,趙國是四十萬多人。這個人口在戰國時代來說,不是小數字。但是這個人口數字上,秦國就已經顯示出了一定優勢。

    結果,趙國敗了被秦人坑了四十萬青壯。這裡還說一點,趙括雖然書上談兵,但他在長平表現並不是特別差,他紙上談兵也折了秦國方面不一半的兵力啊。長平之戰,趙軍耗不起,輸在沒糧啊。

    《史記.田齊世家》:(齊)王建立六年(公元前259年),秦攻趙,齊楚救之。秦計曰:“齊楚救趙,親則退兵,不親遂攻之。”趙無食,請粟於齊,齊不聽。

    長平之戰,消耗到後面,趙華人沒糧了啊。長平之戰後期,趙國已經如此了。長平之戰後,趙國被坑了四十萬青壯,趙國整體勢力不是隻比秦國差,而且不可能勝於秦國了。實際上,秦國在長平之時,本就有機會乘勝追擊滅趙,當初白起是有這樣計劃的,但是趙國也玩合縱的,派說客說服了范雎,范雎又說服了秦昭襄王。這事情被攔下來,其後秦昭襄王決定圍邯鄲那會兒,不成功跟趙人耐打關係,關鍵也還是合縱。因為魏國等救兵到了,老秦不得不再次作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供暖已開始,如何判斷家中暖氣供熱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