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雜談lilym
-
2 # 軒轅小弟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種上下連在一起的服裝,叫“深衣”,人們以穿著深衣而為時尚。另外,由於趙武靈王大力推行胡服,從而使服飾產生了巨大變化,他推行的胡服騎射,適應了戰爭的需要,促使趙國趨於強盛。春秋戰國時期的服飾出土不少,僅湖北江陵馬山磚廠一號楚墓出土的繡、羅、絹、紗、絛等衣物就有10餘件,十分珍貴。
楚國女子大多穿長衫,內袍,內襦,下裙,褉褲,弓鞋,未出嫁的女孩子,袖子及腳踝,禮服的話,袖子落地,長衫內袍拖尾呈鸞鳳尾部形狀落地,女孩子出嫁前都不剪頭髮,出嫁時候,用五色繩打穗子繫住在心臟部分的頭髮,然後,剪下,留在母家,以示就算人不在家裡,心也是在的,牽掛著的
男子大多長袍外衫,下身垮褲搭褲,長窄褲,靴子,平鞋,頭髮最長到後心下面,梳髮冠
平民女孩子也大多這樣,農戶家裡的孩子頭髮會控制在過腰,方便幹活,袖子也是到腰的短袖,下身垮褲或者撻褲
楚國貴婦的直裾單衣, 繡羅單衣及刺繡紋樣(湖北江陵馬磚一號楚墓出土實物)。楚墓出土的戰國中期服飾實物,有絹、羅、錦、紗、絛等各種衣著十餘件,為目前所見的最早的實物。從實物來看,錦袍和禪衣樣式基本相同,即前身、後身及兩袖各為一片,每片寬度與衣料本身的幅度大體相等。右衽、交領、直裾。衣身、袖子及下襬等部位均平直。領、袖、襟、裾均有一道緣邊,袖端緣邊較為奇特,通常用兩種顏色的彩條紋錦鑲沿。
其實戰國時期各國的服飾都是大同小異,畢竟都是中華文化圈,都在周天子的名譽統治下,單是楚國區域內的服飾習慣都不一定完全統一,各國服飾都是在區域性地方或多或少或顏色上稍有修改,這裡只對楚國服飾作個大概描述。
春秋戰國時期發生了中國服裝變革的第一個浪潮。從電視劇羋月傳中我們也大致可以看得出一些。隨著周王朝衰微,以周天子為中心的“禮治”制度漸漸走向崩潰。奴隸社會政治體制亦隨之解體,社會傳統觀念也隨之改變,這些都在服裝的裝扮上有所反映。主要表現在深衣、胡服的流行,服裝色彩觀念改變,以穩重華貴的紫色象徵權貴和富貴,取代先前的硃色為正色的傳統。另外,隨著服裝工藝技術的長足進步,服裝紡織原料、染料和紡織品的流通領域不斷擴大,人們普遍採用絲織品代替從前的麻布服裝。
一、深衣
深衣也稱繞襟袍,是上衣和下裳相連的曲裾袍服。所謂曲裾是左衣襟加長,向右掩,繞一圈後用腰帶系扎。由於著衣者從上往下看衣身較長,故叫深衣。深衣的前門襟的外邊沿形成折線狀,止口處用彩色的布料製成邊緣,收袖口、交叉領,衣長垂及踝部,其特點是身體深藏不露,顯得雍容典雅。
深衣是春秋戰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服飾。早期深衣,右衽(衣襟右掩)、交領,上衣下裙,不分等級,男女、文武、貴賤皆可穿用。深衣多以白色麻布製作,齋祭時用黑色,也有用暗花面料製成的,邊緣通常鑲以彩帛。深衣腰束絲帶是受遊牧民族的影響,後來用革帶配帶鉤。
二、中單
中單又稱“中衣”,是襯于冕服等禮服內的單衣,也叫中間層服裝,多由麻、素紗製成。《禮儀志》記載:“卿以下祭服,裡有中衣,即今之中單也。”中單,其腰無縫,上下通裁,其形如深衣。
三、襦、裙、袴
襦是短衣、短襖的總稱,一般長不過膝,“袍式之短者為襦”。如果襦的用料很粗糙,則稱為“褐衣”。褐衣多指勞動者的服裝。蘇轍說:“不憂無餅餌,已幸有襦裙。”襦裙由短衣、長裙組成,襦的早期為大襟交領。
袴是古代對褲子的稱謂。袴的發音和含義與“絝”、“褲”相同。袴在商周時期出現,屬於漢服系統的傳統服飾之一。袴與今天的褲子稍有不同,就是襠部不縫合,屬於套褲。古代的褲子沒有襠,只有兩個褲筒,套在腿上,上端有繩帶以系在腰間。絝襠不縫合,庶人衣服也。褶袴後來成為專門的騎兵服和武士服。
四、胡服
胡服是古代漢人對西域和北方各族所穿的服裝的總稱,後泛指漢服以外的外族服裝。胡服與當時中原地區寬大博帶式的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胡服特點是短衣、長褲、革靴或裹腿,衣身緊窄,活動便利。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以為改革者,提倡把胡服用於軍裝,後來胡服傳入漢族民間成為一種普遍的裝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