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筆者認為是商鞅變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國國內變法,但又很在乎華人的看法,猶豫不決,十分糾結。秦孝公想變法是有理由的。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盪、大變革”時期,分封制走向崩潰,天子之威不復當年,中央集權制 正逐步確立,井田制也逐步瓦解。

    什麼是井田制?就是周王是一切土地的所有者,他將土地層層分封給諸侯,諸侯再將土地層層分封,受封的各級貴族只能世代享用土地,不能轉讓和買賣。諸侯將土地分給庶民使用,土地按照“井字形”劃分,其中在貴族受封的土地上,要奴隸和庶民集體耕種,黃仁宇先生講到,“一井,包括十英畝方整的土地,每邊各以三分,割成九個等方塊,每塊約4.5英畝。八家農戶各耕耘外圍的八塊方地,並共同耕種當中一塊公地,亦即公侯所領之地”。

    這個時期伴隨著鐵犁和牛耕的迅速發展,生產力提高,耕地面積和農業產量也大幅增長,井田制式的集體勞動形式逐漸過時,也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個別貴族透過壓榨庶民的剩餘勞動力,開墾“井田”之外的私田,或者私自將受封之外的土地據為己有。私田不納稅,還享有所有權,到春秋時期,在鐵器牛耕的推廣下,私田數量劇增,貧富分化嚴重,出現地主和農民兩大對立的階級,一些公田也在買賣、交換的過程變成了私田。為了耕種和開闢私田,地主想盡辦法調動農民的勞動積極性,採用不增稅、分配少量生產資料等方式收買民心,逐漸形成以一家一戶的家庭生產單位,公田無人耕種,井田制逐步瓦解。在這個過程中,鐵器牛耕的推廣至關重要,簡言之即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準備在國內變法圖強之際,秦國的社會經濟是落後於其他六國的,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產生和賦稅改革都是落後的,所以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確立土地私有,順應了形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生兒發出奇怪的聲音是怎麼回事?這是什麼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