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繪心橋心理健康聯盟
-
2 # 阿芃讀世界
多數科學家認為,生物、心理與社會環境諸多方面因素參與了精神疾病的發病過程。生物學因素主要涉及遺傳、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等方面;心理學因素是病前性格特徵,如抑鬱氣質。成年期遭遇應激性的生活事件,是導致精神疾病發作的重要觸發條件。以上這些因素交互發生作用。
1.早期照料對嬰幼兒神經系統發育的重要影響研究發現,如果母親在產前三個月焦慮不安,那麼孩子在7到10歲時,患上多動症、焦慮症的機率就會大幅增加。嬰兒出生時的體重偏輕,出生方式是剖宮或早產,都會增加小孩患上精神疾病的風險。
比如,剖宮生產的孩子,患上自閉症的機率會增加1/4。再比如,早產會對大腦發育會產生直接影響,同時由於小孩早產不好撫養,母親要適應這樣的產後生活會更加困難,患上嚴重的產後抑鬱症的機率更高,將無法很好地照料嬰幼兒。
因為嬰幼兒生長早期是大腦等神經系統迅速發育的重要階段。對於嬰幼兒的各種需求,父母沒有能夠及時作出迴應,忽視甚至虐待,將引起嬰幼兒的不安感、被遺棄感,會引起皮質醇等激素水平失調,對大腦等神經系統發育造成永久性的損害。這也充分說明胎教和嬰兒早期教育重要性。
2.童年期遭受虐待是造成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國際衛生組織宣稱,29%的精神疾病是童年期遭受虐待造成的。遭受重度虐待的兒童,在成年時期患精神疾病的機率是遭受輕度虐待兒童的48倍。
這裡所說的虐待外延比較寬泛,包括精神虐待、忽視、被父母厭惡,以及身體虐待,體罰或性虐待等。
虐待會導致精神疾病,原因就是“創傷後遺症”。早期的受虐經歷會導致孩子們壓力過度,然後在大腦中產生某種消極的化學物質。這使他們對威脅更加敏感,在別人看來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都有可能激發他們不正常的過激反應。如果遇到應激性事件,比如失戀、失業、重大疾病等工作、生活的重大變故,就非常容易患上某種精神疾病。
3.社會環境因素對精神疾病的影響這裡所講的社會環境因素,主要指的是社會、文化、職業等因素。比如,美國的精神疾病患病率最高,達到人口的26%。原因可能包括,子女較多,無法完全滿足孩子的各種需求;美國文化強調個人主義,個體承受的外部壓力較大;美國社會不公平的現象,造成個體的心理失衡等外部因素。
特定職業與特定精神疾病之間是有關聯的。比如企業CEO更可能患上自戀型人格障礙。又比如,喜劇行業的從業人員更可能患上抑鬱症。因為幽默與雙相情感障礙或精神分裂症的思維觀念的形成條件十分相似,他們都需要速度極快的創造性思維並在事物間建立起新穎的聯絡。
人們公認,在傳統的農業社會,由於講究集體主義,只要有足夠的食物,沒有暴力衝突,那麼精神疾病就十分罕見。而在現代工業社會,人們有成為獨立個體的更大壓力,社會競爭激烈,勢必造成精神疾病發病率的增加。
回覆列表
長期精神層面、心理層面高度失去平衡
精神非物質也。
精神類疾病是精神層面出現問題而引起的一系列外部行為的表現。
精神層面的遠轉在大腦,精神層面的遠轉在大腦完成,
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運動的。萬事萬物都遵循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就一定會向勢力 弱小的方向發展。有形的、無形的都如此。
精神疾病就是精神層面、心理層面的平衡被打破,且此不平衡、失衡儲存相當長的時間無法恢復到平衡狀態。
精神疾病的感受痛苦,其煩躁、焦躁、恐慌都是痛苦到了極致的表現。
常言道:痛則不通,通則不痛。
有痛苦感受的人是自己的思維、思路被阻礙(被他人、被自己阻礙),思維、思路無法暢通、無法伸展、施展。自以為可以實現個人價值的想法無實現的希望。
世界是矛盾的,矛盾是運動的。思維的矛盾是感性與理性的矛盾,精神病患者的感性和理性都非常強大,都自以為自己非常有道理,都無法容忍對方,都無法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互不相讓、針鋒相對,都遍體鱗傷。
的的確確感性與理性的需求都不無道理(都有其歷史、心理根深蒂固的根源,另外解釋)。如果能夠站在對方的角度綜合思考問題,一定都會退避三舍,如果能夠退避三舍,矛盾一定可以和解。
一旦自己內心的矛盾得以和解,每個內心矛盾應用和解的思維模式,精神疾病一定可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