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臻言覆盤

    其實,東漢、三國、西晉三百餘年間之所以盛行單名,究其根源,乃是一種文化傳承現象。

    華人的姓名符號形式,從周、秦以來,一直是以單名為主,崇尚單名已成一種社會潛意識。周秦時代雖崇尚單名,但並不禁止二名,更無譏諷二名的道理。堯、舜、禹及夏、商、周帝王中多有二名。

    為了儘量克服避諱帶來的弊端,減少諱字,漢晉時代的帝王採取了兩種約定俗成的取名方法:

    一、是大量採用單名(單名所諱之字比之複名要少一半)。統計從西漢至東晉(前206-420年)626年之間,54個帝王之中,僅有4人是複名,單名約佔94%。由此可見當時的單名之盛。帝王採用單名,這就大大減少了諱字。東漢何休在《春秋公羊解沽》中指出:帝王採用單名是為了便於避諱,“其為難諱也,一字為名,今難言而易諱。” 二、是採用冷僻字取名。漢晉時代的帝王既採用單名,又採用冷僻字與不太常用的字取名,使其名避免了“難言而易諱”,既減少了諱字,又便利於避諱,可謂“魚與熊掌兼得”。“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這一來,其他高官貴爵乃至士農工商,為了維護自己在一家之中的尊嚴又便於避諱(避家諱),也紛紛採用單名。於是,神州大地單名大倡,《後漢書》、《三國志》所見之人名,幾乎全是單名。

    直到西晉“八王之亂”後,中國進入大分裂、大動盪的時期,出現五胡亂華十九國,少數民族紛入中原,避諱制度遭受嚴重衝擊。避諱既無定製,寬嚴隨意而異,這一來,取名字也就不必再顧慮便不便於避諱。於是,神州大地複名又逐漸多了起來。

  • 2 # 歷史簡單說

    這個問題,主要是在問,為什麼三國時期取的是基本是單字名,確實,包括東漢時期,也基本都是單字名,西漢及之前,也是單字名居多,雙字名少量。

    為什麼西漢及之前,主要是單字名呢?

    我們知道,名字是用來區別不同的人,那麼在遠古及先秦時間,隨著文字的產生,就用了名字的概念,但是早期的文化水平都比較低,所以更多的是用一個字來形容一個人,後來又產生了姓,氏的概念,那麼取兩個字的名字的也越來越多了。

    但是後來因為孔子在寫春秋的時候,【譏二名,二名非禮也。】,孔子是在諷刺兩個字是不合禮法的,所以大家也都習慣取單字名了。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出於避諱的原因,雙字名就比單字名犯忌諱的可能性是兩倍。但是還是有雙字名的,只是少數。

    東漢及三國,基本都是單字名

    西漢,我們還常常看到一些雙字名,比如車千秋,韓安國,霍去病,李廣利,李延年,桑弘羊,張安世,趙充國,周亞夫,司馬相如,朱買臣。

    而到了東漢和三國,就基本看不到單字名(黃巾賊和普通百姓除外),如果不信的話,可以看看漢書,後漢書,三國志的人名。原因很明顯,就出在王莽朝。

    王莽篡漢之後,進行了改制,就地名,官名都大加調整,然後對名字也做了規範,叫做【以製作,去二名】也就是說,只能取單字名!其中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那就是王莽的孫子王會宗,就是因為名字的規範改成了王宗。後來,這個王宗預謀造反敗露自殺,王莽就恢復了王宗的本來的名字王會宗,以示懲罰。

    雖然東漢劉秀推翻了王莽的很多制度,但是這個取單字的習慣就一直保留下來,一直到了三國時期。

  • 3 # 謀士說

    其實我以前也寫過文章,提到過這個問題,所以《孟子說史》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在《公羊傳》中有有“崇仁義,譏二名”的說法。所以,古人大多是單名。單名最盛行的時期是王莽篡漢以後,為了復古,在國內頒佈了一條法令不準取兩名,只能取單名。所以,在王莽那個朝代,看不到兩名的人。新朝滅亡以後,東漢也繼承了新朝的一些文化,比如取名取單名,所以東漢的皇帝全部單名,到三國也是單名。

    為什麼說字是雙數呢?其實,“字”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擁有的,只有有身份的人才有資格為自己命“字”。在《禮記》當中就有記載:“男子二十冠而字!”字對於一個古代人來說,是一種敬稱,同輩、晚輩、下屬只能稱其“字”而不是直呼其名。

    另外,取“字”和取“名”不同,但是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絡。比如曹操字“孟德”,而那個孟是長子的意思,說明他排行老大。孫權字“仲謀”,而那個“仲”是第二的意思,說明他在家族當中排第二。而劉備字"玄德,玄寓意為深不可測,德為德性或道德。有德高望重的意思。張飛字“益德”,在當時都非常流行,和以前的建國、建軍一樣。

    另外,字就是用來彌補名的缺陷,古人不能直呼其名,只能稱字,字就像小名。這也是為了尊敬對方,而誕生的,就像現在不能直呼長輩的姓名一個道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練字必須要臨帖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