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說三國
-
2 # 晨鐘悠揚2
諸葛亮與劉備觀念比較接近,而曹操“亂世奷雄”的名聲早已在外,第二,曹操既設有主動恭請諸蘺亮,且手下出謀劃策之人又多如牛毛,諸萬亮去未必得到重用,自視極高之人且可屈居人下?諸葛亮之於劉備開始也有猶豫,因為天下“大勢已定”,出山恐徒費心力,最終出山也是在劉備情真意切“三顧茅蘆”的感召之下而為之,正所謂“士為知已者死矣”。
-
3 # 清新辰星q
曹操人才比較多,不象劉備剛起步需要人才,在說諸葛亮才出道,也沒什麼名氣,劉算有人推薦給曹操也不一定能得到重用,在那個年代,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已形成事實,諸葛亮和劉備一樣一心想匡扶漢室,也是機緣巧遇和劉備走到一起,
-
4 # 紫元閣
我認為主要是這個原因:
諸葛亮是一個有遠大志向的人。年輕的時候諸葛亮和崔州平徐庶等人聊天的時候。諸葛亮對他們說,你們最多隻能做到州刺史這個級別。然後崔州平反問諸葛亮,那麼你呢?這時候諸葛亮笑而不語,雖說諸葛亮沒說,但是從後來他們的成就確實諸葛亮最高。其實州刺史也是屬於封疆大吏了,但是在諸葛亮眼中還是不夠的。
從當時天下的局勢來看,曹操和孫權都有穩定的地盤,如尤其是曹操局勢穩定,人才濟濟。如果諸葛亮投奔曹操,未來的成就還未必能夠成為刺史。諸葛亮只能從基層幹起,因為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才27歲。一個27歲的人投奔曹操,不可能一下子變成心腹。可以參考司馬懿,也是熬到曹睿時代才出頭。而且司馬懿的家族在曹魏這邊。而諸葛亮如果投奔曹操,也應該和司馬懿差不多。甚至不如司馬懿,因為諸葛亮的根本在荊州。這不符合諸葛亮的理想。而劉備一窮二白,就缺諸葛亮這樣的戰略人才。諸葛亮投奔劉備屬於雙贏。就像一個有能力有理想的年輕人去大公司應聘,也要從基層幹,但是去創業公司就能能夠很快兌現自己的天賦。
為此,諸葛亮就選擇了劉備。
-
5 # 春日之虎
《三國演義》裡劉備由於處困境,勢力又小,急需經天緯地之才來出謀劃策,實現其恢復漢室的理想,因此三顧茅廬才請到諸葛亮。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跟隨了劉備而沒有跟隨曹操呢?主要有下面原因。
首先,諸葛亮是讀書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又寧願我負天下人,而不能讓天下負我,這是諸葛亮所不齒的。諸葛亮以漢室為正統,而劉備又是漢室玄孫,自然願跟隨劉備。
其實,劉備的誠心和抱負打動了諸葛亮。放下身段,三顧茅顧,態度誠懇,並以先生相稱,這自然使諸葛亮有所感動。而曹操身邊謀士眾多,身居廟堂之上,這點是做不到的。
其三,劉備的戰略思想與諸葛亮相合。諸葛亮雖隱居隆中,但心懷天下,對世間大事瞭然於胸,知道劉備是一個帝王之才,定能恢復漢家天下,當劉備詢問何以教我時,諸葛亮立刻拿出三分天下,然後一統天下的戰略。
受儒家思想影響,尋求正統,是諸葛亮追隨劉備的最重要的原因。
回覆列表
我個人看待這個問題,認為是三個方面,以下一一敘述。當然,也僅一家之言。
1,古代世族的生存之道 。 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石頭裡。
所謂 蜀得其龍(孔明),吳得其虎(子瑜),魏得其狗(非貶義, 指諸葛誕,堂弟)。
諸葛亮祖上 諸葛豐為西漢的司隸校尉,也算是朝廷重臣了。到諸葛亮近代,其父為泰山郡丞,也就是郡國(守)的佐官,職級上比濟北相鮑信(迎曹操到兗州的那位)低一檔,而國相實權又比郡丞大很多。
200-201年左右諸葛謹投效了江東, 207-208年左右諸葛亮出山, 諸葛誕生年不詳,何時出仕也找不到史料記載,不過從其為官經歷以及參考杜畿的時間表,其出仕時間約為220年(晚於或相近於諸葛鈞). 這樣的配置,是符合家族利益的。
2,隆中對 時的諸葛亮之實力。劉備成就了諸葛亮。
由於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認為遇到諸葛亮之前,劉備一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遇到諸葛亮之後慢慢有了基業,地盤不斷擴大,如果不是關羽丟荊州,加上劉備敗猇亭,隆中對很大可能能實現。
而事實上,劉備得諸葛亮之後,新野大約兩校兵(3-5000人),一樣不敵曹操兵鋒(絕對實力的懸殊,非個別人能改變), 退守樊城後,劉琮私下投降 (這也是諸葛亮沒有預料到的), 孤掌難鳴 攜民從奔逃, 至江夏與劉琦合兵約 1.2萬人(參考我的另一篇回答中分析赤壁時劉備有多少兵馬)。
赤避之戰孫劉方的主力是周瑜軍,出力最多也是東吳,而勝利成果確大多被劉備獲取了。
事實上並不是東吳願意給劉備荊州,而是東吳的實力無法短期內接管荊州這麼大地盤(參考多次東吳打黃祖就可以看出, 另外黃祖與東吳的多次戰鬥中,東吳是傾盡全力,而黃祖卻不代表劉表所有實力。 關於劉表與黃祖的關係,不像大家想的上下級那種,我在以後會寫文描述),所謂的劉備奪荊州 是孫權同意的情況下 劉備打些小軍閥。 這裡面諸葛亮有貢獻,但遠沒有演義裡那麼多。
入川時劉備帶的龐統,龐統死在羅江縣離成都約90公里,離成都其實很近了,孔明留下來輔助關羽。入川之戰,諸葛有功績,但可能更多是聲勢上的以及助攻效果以及萬一兵敗保障退路的作用。
漢中之戰,提出人是黃權, 實施人是劉備和法正, 在戰爭緊要的中途,需要加強後勤時,諸葛亮在態度上卻卡了殼,楊洪一番話,才使諸葛亮下了決心。
有人投訴法正時,諸葛亮說,主公奔波半生未有立錐之地,如今天大家有了地盤全靠法正之謀。其實本身已經說明問題了。
學府五車,卻未經實踐,這可能就是隆中對時的諸葛亮。 再看看世之大才, 商鞅出師後跟著公叔理政從軍多年,而後又遊歷各國,而後才有強秦九論。
可能在劉備看來,(三顧時) 自己戎馬一生,卻無立身之地,將有關張趙為世之虎將,而孫乾簡雍之流機警有餘(可以斡旋)而大器不足。一個26, 7歲的年輕人,能有這番見識,加以培養 定能成為股肱。
而諸葛亮從出山後,為人臣子,兢兢業業,經歷了入川、漢中之戰、夷陵之戰一系列事件,再到託孤,南征,逐漸成長為了後人傳頌的千古良相。
至於有人說,因為曹操是漢賊,所以諸葛亮不選擇曹操。 像諸葛亮這種智商,這類話能忽悠到他麼。 再從另一個角度而言, 諸葛四友中, 其它三人,仕魏。 這種道德名士,又能成為好友高談闊論, 用一句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假設孟徐石三人在大義(漢室的認可上)上與諸葛截然不同,何以五人成為好友?
再者,劉禪時代,諸葛亮詢問抓回來的俘虜瞭解早年好友近況後,不得感嘆 “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而不是類似於 不聽勸要侍賊 之類話, 也表現了根本就沒有認為曹操是賊這一說法。
那麼反過來說,對於曹操而言,有了荀彧這類頂級戰略規劃師,以及荀攸、程昱、賈詡等等頂級謀士的情況下(時郭嘉已卒), 來看待這個名不見經傳的臥龍, 是否值得自己三顧? 對於劉備的謀士,曹操最為感慨的是 漏掉了法正, 並沒有諸葛亮什麼事。 其實本身也佐證了陳壽的評論。 除了上面說的那四位,如果說治政之才, 曹操陣營更是多不勝數, 鍾鷂,陳群等等。
3 諸葛亮自身的報負
首先,劉備三顧肯定用誠意感動了諸葛亮的
其次,類似於賈詡說張繡之言 投曹雪中送碳,靠袁錦上添花,劉備應該也有類似的意思表達並且願意給孔明一個成長和施展的平臺。
借用現代的話說就是,你願意在上市公司當個職業經理人,還是在有前景的創業公司來當個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