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線傳真

    如果說單單飽讀兵書不足以獲取統帥之才,那麼不讀兵書絕無成帥才的機率。

    要成帥才,兵書只是其中一個因素,還必須具備更多的成才知識、膽略、魅力和機遇。

    但是,讀兵書和配套的學問,獲取高文憑,則是新時代成為帥才的高機率途徑。當今,不會再出一個不肯用功的“項羽”卻能榮登統帥寶座了。

    所以,這個問題相當程度上是個偽命題。

  • 2 # 野心39364511

    打仗,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單說地利知識需要實地勘察,親力親為。不是讀書就可以,這東西實踐中去實踐中來!紙上談兵不行,打戰面對的是活人不是紙。

  • 3 # 近衛步兵師

    即便是在軍事科技發展緩慢的古代,兵書上傳授的行軍打仗知識也並不完善。

    比如在中國知名度較高的《孫子兵法》(一般認為《三十六計》的成書時間晚得多),只是記載了高度提煉的作戰部署原則,離具體如何行軍作戰的距離還是很大的。

    戰爭的細節

    就古代戰爭來說,派出多少偵查部隊?探馬多久回報一次?在哪裡設帥臺觀察局勢?攻城要修築多少雲梯,籌集多少器材?這些學識和經驗,很少有兵書提及,多半是武將或者城堡領主們的“祖轉家學”,所以,“將門子弟”裡出現優秀軍官的機率較大一些。

    而且,即便在古代,敵我雙方軍隊的狀況和特點都是在不斷變化的,尤其對於一些幅員遼闊的龐大帝國來說,從不同地區調動而來的己方軍隊,士氣,裝備特點和優缺點都有所不同。而敵人也各不相同:

    有的勢力以輕裝的弓騎兵為主,居無定所,來去如風;

    有的勢力兵員人高馬大,以重型雙手武器的重步兵為主,依託強大的艦船沿海劫掠;

    有些勢力既有強大的弓騎兵和重騎兵,也有部分紀律嚴明的步兵部隊,頗有戰鬥力;

    如何對付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敵人,兵書上並沒有清晰而具體的答案,只能靠軍官們口口相傳的經驗了。

    軍事科技的發展

    到了工業時代,科技發展速度快得多,顯然對戰爭形態的影響更大:

    大炮、機關槍、鐵絲網的普及,使得一戰打成了漫長無望的戰壕戰。

    坦克、俯衝轟炸機、傘兵的綜合運用讓法國和西歐低地國家的笨重工事幾乎完全無用,成就了“閃電戰”的輝煌。

    而在現代,無人機、電腦技術、隱身技術,也許還有鐳射武器和電磁炮會使得戰術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我們拭目以待。

    這些科技帶來的戰略戰術變化,是之前的兵書上很少提及,或者被主流所懷疑甚至否定的。

    管理的藝術

    統帥一支大軍同樣也是管理人的藝術。軍隊是由一個個軍人構成,雖然軍隊在原則上強調下級服從上級,行動命令聽指揮。但是,處理不好與戰友,與友鄰部隊的關係,同樣會造成難堪的後果。

    比如巴頓將軍,指揮作戰雷厲風行,卻私下裡被一些軍官非議,一些所作所為被無限放大,差一點在前線激戰正酣的時候被遣送到後方去。

    正面例子比如華西列夫斯基元帥,參謀長出身的他博聞強識,又善於把握態勢和各級指戰員的心理,採取不同的方法與不同部隊的軍人交流,既能完成作戰目標,也能使全軍心服。

    以訛傳訛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熟讀兵書不一定能具備統帥之才,但是不學習,不總結經驗教訓,同樣是行不通的。

    歷史上的典故“紙上談兵“的源頭,戰國時期的趙括兵書讀了不少,但是缺乏實際經驗,但是打敗他的秦國名將白起是”兵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實戰經驗豐富,兵書讀得也很多,所以白起打敗趙括,並不是經驗豐富的老將打敗空有理論的小將如此簡單的對決,而是理論與實踐都很豐富的統帥擊敗了空有理論,實踐不足的統帥。

    歷史上的諸葛亮博覽群書,結交名家不假,但並不像《三國演義》裡描繪的那樣,一出山就立下了火燒博望坡的奇功,想出來火燒赤壁的妙計等等。

    火燒博望坡是劉備自己想出的計策並進行指揮的,火燒赤壁之戰的計謀和指揮其實主要歸功於周瑜。諸葛亮是在軍中慢慢積累實際經驗之後,才逐步執掌大軍的。

    至於近現代的很多名將,他們的才能並不是由最初學習的軍校,比如“世界四大名校“之類的地方決定的才能,人們耳熟能詳的的各種軍校中,有很多其實只是教授營以下軍事課程的初級軍校。名將們的指揮才能,多半是沿著理論學習-實踐-進修學習-再實踐這樣的道路不斷提升,不斷增長。

    所以說,外軍把指揮作戰的學問成為“戰爭藝術“(The Operational Art of War)是很有道理的,宏觀、微觀的理論知識、軍事科技的發展、軍隊內部的人事都參雜其中,想成為名將,並不簡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映帶殘陽一抹紅.2.( )玉人何處教吹蕭.3.( )山花風葉暮蕭蕭.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