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戰略論
-
2 # 西域漢軍
回答問題:關於二戰的一系列問題,這個問題提的還是很有深度的。二次世界的東線戰場中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確實起到了轉折點的作用,它的意義不僅僅是德第6集團軍被殲滅,最重要的是德軍整個作戰計劃都被打亂了。
在戰爭最激烈的1942年,德軍仍然非常強大,然而在強大的背後已經透著深深的危機。這個危機就是德軍在東線戰場上,已經過早的投入了自己的戰略預備隊。當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被圍時,負責解圍的曼施坦因手裡可用的機動兵力非常少。
那麼,此時德軍高層為什麼沒有命令在高加索德軍火速回援解圍呢?實際上進攻高加索的德軍也有眾多南方集團軍群裡的精銳,部隊規模在十萬左右,他們離斯大林格勒大概有八百公里左右的路程。
可是,有一點是需要我們注意的,這部分德軍實際上是保護著南方集團軍群的側翼安全,如果貿然後撤他們當面的蘇軍會緊追不捨,全面進攻德軍側翼。
其實,總的來說德軍還是太高估自己的實力了,輕敵的後果就是不斷分兵,進而各個進攻點上的兵力都很薄弱,進而被蘇軍打了個措手不及。倘若德軍沒有所謂的‘藍色作戰計劃’,或者把進攻高加索油田的計劃推遲下,也許結果就大不一樣。
作為戰略級別進攻計劃,進攻高加索油田的數十萬德軍,想要立即改變作戰計劃所牽扯的問題很多,包括後勤油料保障,以及鐵路轉運問題。何況,這部分德軍已經與蘇軍高加索的防禦部隊接火,想隨時脫離接觸也不是那麼容易。
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是在1942年11月23日正式被包圍的,希特勒拒絕了保盧斯和蔡茨勒(陸軍總參謀長)立刻突圍的建議,並命令新上任的頓河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開始組織對第6集團軍的解圍行動,由於陸軍總司令部手中沒有足夠的戰略預備隊,解圍部隊將從其他戰線上抽調,其中將從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中抽調一個裝甲師支援頓河集團軍群,當時並沒有考慮立刻讓整個A集團軍群從高加索撤離,德軍陸軍總司令部對於斯大林格勒的形勢並沒有估計的過於嚴重,認為沒有必要撤回A集團軍群,因為撤回A集團軍群就意味著德軍藍色行動的徹底失敗。
很快戰事的發展超出了德軍陸軍總司令部的預期,蘇軍在中央方向上同樣發起了規模宏大的進攻,這迫使德軍陸軍總司令部將原計劃用於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預備隊調往了中央方向的勒熱夫突出部,先後有6個裝甲師調往了勒熱夫突出部,這些強大的機動部隊保證了德軍第9集團軍能夠抵住蘇軍的攻勢。而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6集團軍就悲劇了,原計劃投入兩個裝甲軍的鉗形進攻被蘇軍第二階段的進攻所破壞,最終只有第57裝甲軍執行了解圍行動,名義上雖然有3個裝甲師,實際實力僅相當於2個,這點兵力很快證明無法完成解救第6集團軍的重任。12月底,隨著第57裝甲軍轉入防禦宣告了德軍第一次解圍行動的失敗。
12月底的南翼形勢已經非常惡劣,霍特戰役級群的解圍行動沒能成功,而針對為第6集團軍提供補給的空中運輸行動也非常不理想,得不到充足補給的第6集團軍戰鬥力正在迅速的下降。這種情況下,從西線或者其他較遠的戰線再抽調兵力已經來不及了,必須迅速為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提供強有力的增援從而再次發起解圍行動,唯一可以使用的就只有在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了。頓河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也是在最初解圍行動失敗後向陸軍總司令部提出了從高加索撤回A集團軍群的建議,至少要將A集團軍群的快速部隊第1裝甲集團軍先撤回來,加入到解圍作戰中。
迫於斯大林格勒的嚴峻形勢,德軍陸軍總司令部最終只是同意了將A集團軍群部分兵力撤回,而不是全部,第1裝甲集團軍將從羅斯托夫撤離加入到頓河集團軍群中,而主力的第17集團軍則退入庫班橋頭堡實施防禦,等待第二年再度對高加索發起進攻。由於A集團軍群要已經轉入了冬季防禦模式,突然的撤退行動使得該集團軍群難以適應,而快速部隊第1裝甲集團軍由於要掩護步兵集團軍的側翼也不得不放慢腳步,整個A集團軍群的撤退行動進行的很慢,直到2月初第1裝甲集團軍才經羅斯托夫撤回,而這個時候德軍第6集團軍已經彈盡糧絕、被迫投降了。A集團軍群撤退行動的緩慢,完全要歸咎於希特勒的錯誤決定,他要求A集團軍群不得放棄庫班橋頭堡,而堅守這裡就必須將該集團軍群的儲備物資儘可能的運出來,因為冬季無法從刻赤海峽建立補給線,在命令的束縛下,A集團軍群根本無法實現輕裝撤離,最終導致該集團軍群沒能在最關鍵的時候撤回來以加入到解圍行動中,如果一開始就果斷放棄高加索,將整個A集團軍群迅速撤回和頓河集團軍群一起作戰,那麼堅守在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6集團軍極有可能真的被解救出來,而不是落個全軍覆沒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