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漢上痴生
-
2 # 使用者9450977780495
要說觀馬謖多在思其兄馬良上,馬良做事穩當,為國家盡忠是劉備諸葛看好的國家棟梁。諸葛可能有血統論寄託在馬謖身上,曰常相好,有了感情,但不可代換意志。諸葛想起劉備之言後悔了,又怎麼不從嚴懲而服人心哪。真是扶不起來的心腹,又不得不重處。思緒連篇所以落下後悔及複雜心緒的眼淚。
-
3 # 曹城少年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因為馬謖丟掉了街亭。
馬謖失街亭,失掉的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關口。這個關口直接關係著整個戰役的勝敗。得,則可進攻中原,失,則徒勞無功。
馬謖死讀兵書,不能活學活用,把韓信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都照搬來用,不能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違反了諸葛亮的排程,在山上紮營,是丟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丟失,讓蜀漢軍隊喪失了繼續進取陝西的最好時機,作為將領,馬謖需要負主要責任。而馬謖為了表達自己能戰的決心,在軍前立下軍令狀。從側面讓諸葛亮把馬謖當成可以委以重任的將軍,忘記了先主劉備的告誡。另外一個方面,因為當時街亭失守,整個蜀國的軍隊就處在危險中,隨時,可能被撲上來的魏軍消滅。軍心渙散,人心惶惶。諸葛亮為了安撫朝野上下,不得不殺掉馬謖。馬謖對諸葛亮也是亦師亦友,諸葛亮也是很欣賞馬謖。
軍法無情,國法更無情。而丟掉街亭,諸葛亮也是用人不當,想起當年先主劉備的告誡,殺掉馬謖也算是告慰了先主,也是痛哭自己的過失,更大的過失是蜀國國弱,經受不起太多次的北伐,此次,北伐因馬謖而無功,可謂罪莫大矣。諸葛亮想著北伐遙遙無期,更是痛哭不已啊。後來,諸葛亮也是上書劉禪,請求處分。大家都知道,蜀國離不開諸葛亮,但是有錯也要罰的,只能先降職,但職責不變。也算是對朝野上下和三軍有個交代了。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也是不得已啊。蜀國少人才,殺一個少一個啊。
-
4 # 雨落長安66197744
第一個方面,馬謖之過太大,諸葛亮怒而揮淚。我們知道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是最接近成功的一次,因為蜀與魏國力差距太大,唯有出奇制勝,而此次諸葛亮正式出其不意,打的曹魏措手不及,並且很快攻陷曹魏隴右三郡,形勢一片大好,得隴右則可以直接威逼長安。但就是馬謖的臨戰決策失誤,導致戰略重地街亭失守,魏軍可以暢通馳援隴右,諸葛亮不得不退回漢中。諸葛亮知道,此次奇襲失敗後,曹魏必定調整國防力量,加大關中力量,重點防禦蜀漢,以後北伐更是艱難。所以馬謖之過實在太大,諸葛亮怒而揮淚,在殺了馬謖同時,甚至一併處死了同守街亭其他人(其實很無辜),可見怒氣之聲。
第二個方面,諸葛亮察人不明、用人不但,悔而揮淚。劉備臨死前告誡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以後不要重用,但是諸葛亮不聽,對馬謖厚愛有加,常常談論兵法通宵達旦,對馬謖的意見也多有采納,任命他為自己的參軍。此次張郃攻擊街亭前,諸葛亮力排眾議,讓沒有多少經驗的馬謖守街亭,是委以重任,寄予厚望,可是最終的結果是馬謖決策失誤,街亭失守,馬謖更是棄軍而逃,讓諸葛亮大失所望,悔恨交加。所以諸葛亮此時痛悔不聽劉備之言,痛恨自己察人不明,悔而揮淚,在處死馬謖同時,自己也主動承擔責任,自貶三級。
第三個方面,諸葛亮和馬謖關係特殊,他是憐而揮淚。諸葛亮把馬謖看成自己的知己,是自己北伐意圖的堅定支持者,諸葛亮是把馬謖當做接班人來培養的(說他們關係像父子的,我是不信,畢竟年齡差距不大)。他對馬謖的愛,甚至干擾了自己判斷,甚至讓自己違抗劉備之言,可見愛之深。所以斬馬謖,其實是斬知己,斬臂膀,況且此時馬謖才39歲,諸葛亮憐而揮淚。所以馬謖死後,諸葛亮更加照顧馬謖家小,一如馬謖還活著時候。
綜上,斬殺馬謖的時候,諸葛亮眼淚中飽含憤怒、悔恨和憐愛之情。
說點題外的,陳壽在三國中兩處(我翻看的是諸葛亮傳和馬良傳)提到馬謖的死法,相當矛盾。馬謖死得憋屈,陳壽不給立傳。在他哥哥馬良傳中提到“謖下獄物故”,大致的意思是說因為下獄才死去,即死在獄中,在諸葛亮傳中提到“戮謖以謝眾”,大致的意思是說諸葛亮殺了馬謖向眾人謝罪。那麼問題來了,馬謖到底咋死的,病死的還是被殺死,往事越兩千年,連陳壽都說不清,更何況你我了。但是肯定的是,不管馬謖是怎麼死的,他死的直接原因是失街亭。
回覆列表
謝邀。之所以揮淚而斬,因為,於法,喪師失地,導致全域性潰敗;於理,不按預計,不聽勸阻,一意孤行,導致大敗;於情,自己最倚重信任的愛將闖下大禍;於事,當用人之際,卻不能曲法而餚。。。斬是必須的,否則不足以嚴肅軍紀,但情有不捨、事有不利,所以要揮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