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下第一福紫氣東來

    在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梟雄

    他可以輕而易舉奪得皇位

    但是因為臉皮薄

    最後沒有動手

    被人稱為中國歷史最有節操的梟雄

    那麼

    他是誰呢?

    他就是桓溫

    晉明帝的駙馬

    因溯江而上滅亡成漢政權而聲名大奮

    又三次出兵北伐(北伐前秦、羌族姚襄、前燕),戰功累累。

    後獨攬朝政十餘年,操縱廢立皇帝。

    這個時候的桓溫

    權傾朝野

    完全可以像朱溫、劉裕一樣

    自己當皇帝

    但是桓溫沒有

    為什麼?

    在魏晉多名士的社會中

    人們都很在乎自己的名聲

    桓溫更是如此

    皇帝司馬昱讓桓溫攝政,效仿周公。

    但侍中王坦之卻據理力爭,將遺詔中的“攝政”改為“輔政”,依照諸葛亮、王導舊例。

    隨即,簡文帝司馬昱駕崩。

    桓溫原以為簡文帝臨死會禪位給自己,或讓自己攝政,非常生氣。

    這個時候

    東晉內部所有大權都在桓溫手中

    如果他帶兵控制朝政

    司馬家族的東晉王朝就會改朝換代

    但是

    桓溫之所有沒有這麼做

    還是在魏晉名士的薰陶下

    他自己臉皮薄

    特別注重自己的氣節

    所以沒有動手

    也是因為這個

    他被評為中國歷史上最有節操的梟雄

  • 2 # 旅遊看焦作

    除了祖逖之外,東晉的“北伐”大多是為了撈取更大的政治資本。

    在東晉朝廷內部,一直存在著荊州與揚州兩個都督府地位孰先孰後的問題,這牽涉到世家大族在政治軍事上的地位。

    最初,王導在內,王敦在“揚州”,掌握著東晉的政治命脈,時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而隨著王敦的兵敗,揚州的北府兵群龍無首,留下了權力真空。

    桓溫所處的桓氏則一直牢牢控制著荊州地區,需要透過北伐為自己正名,以謀求更大的權勢。此後,凡是主導北伐者,均是為了營造一種聲勢,以光復中原為號召,招徠更多的人才,劉裕取代東晉也是因此。

  • 3 # 君山話史

    在歷史上,桓溫總以“奸臣”的目面出現,特別是他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不能流芳百世,復不足遺臭萬載邪?”然而,平心而論,君山認為,至少在桓溫早年,他有英雄之才,有英雄之志。試述如下:

    第一,年輕桓溫即有英雄之美名

    桓溫年輕時,便有雄心壯志,欲北滅胡、西取蜀,深得荊州刺史瘐翼的讚賞。瘐翼曾在皇帝面前稱讚桓溫:“桓溫有英雄之才,願陛下勿以常人遇之,當婿畜之,宜委以方郡之任,必可弘濟時艱。”可以說,對桓溫抱以很大的期望。

    第二,桓溫滅蜀,為東晉開國以來未有之大捷

    瘐翼並沒有看走眼,他去世後,桓溫接任荊州刺史,便積極備戰,為西取巴蜀、北復中原做準備。永和二年,桓溫雷霆出擊,一戰而滅巴蜀,堪稱東晉開國以來未有之大捷。這一役的勝利,也為桓溫贏得巨大的聲譽,積累巨大的政治資本,更成為東晉主戰派的代表人物。

    第三,第一次北伐:北伐後秦

    桓溫是堅定的北伐派,永和十年,他率四萬精兵,北伐後秦,兵鋒直抵長安。當時關中百姓夾道歡迎,一些上了年紀的人唏噓流涕道:“不圖今日復見官兵。”不過,桓溫雖有英雄之志,但他身上有一個很明顯的缺點:缺乏堅持到底的堅韌性,遇到挫折就心灰意冷。北伐之戰,先勝而反敗,最終無功而返。

    不過,直到這時,也不能否認桓溫強烈的愛國心。兩年後,桓溫率部平定姚襄之叛亂,望著北方大好河山,慨嘆道:“使神州陸沉,百年丘墟,王夷甫諸人,不能辭其責。”這裡可以感受他拳拳愛國之心與使命感。

    第四,第二次北伐:北伐後燕

    太和四年,桓溫又一次發動北伐,目標是盤踞河北的後燕政權。然而,這次北伐仍舊是臨門一腳欠佳,桓溫終究無法再創收復巴蜀之奇勳。戰後,桓溫為推卸責任,讓部下袁真背黑鍋,結果卻引發袁真的叛變,反倒丟失淮南。

    此後,桓溫的心態發生很大的變化,政治野心膨脹,所以才說了“不能流芳百世,就遺臭萬年”的名言。而其北伐事業,也在政治野心前淡化了,在桓溫晚年,基本沒有收復中原的雄心壯志了。於是,後人記得他奸雄的一面,反而忘了他曾經也是一個一腔熱血的愛國將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總是坐著,容易得什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