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拂硯

    人類著名詩歌樂章大多數都是四句單節(包括純音樂),譬如《詩經》裡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這樣的詩歌,讀來抑揚頓挫,自然有一種節奏,是自然形成的韻律。

    因為,詩歌要有節奏韻律,一個字兩個字,它沒有韻律,所以一定要有一種節奏韻律配合起來。

    而四個字是最簡短的,自然而包含韻律的一種形式。

    明末清初,李漁所著的《笠翁對韻》,是從前人們學習寫作近體詩、詞,用來熟悉對仗、用韻、組織詞語的啟蒙讀物。

    《笠翁對韻》從單字對到雙字對,三字對、五字對、七字對到十一字對,聲韻協調,琅琅上口。

    讀者們反覆誦讀,得出的經驗是,從單字到多字的層層屬對,四言句式更見韻味。

    因為,四個句一對,是出於中國文字的特色,與人類生理上一種自然的結合而形成的形式。

    另外,餘德泉所著《對聯格律-對聯譜》認為,“對聯,亦稱楹聯,與詩、詞、曲一樣,是中國傳統上一種特有的文學體裁。聯律從根本上說就是馬蹄韻……”

    馬蹄韻,顧名思義,形象的理解,就是一種韻律美“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古人覺得馬蹄聲滴滴噠噠,在聲律上具有和諧的音韻美。

    從而,在文字的旖旎風光,華麗轉身中,馬蹄韻作為最樸素悅耳的韻律,自然而然用於詩詞寫作中,週而復始,生動貼切。

    ——END ——

    以上拙見,難免有失偏頗,敬請各位方家批評指正!

  • 2 # 易山君

    因為無論中外,四行詩都是最符合人類音韻美的詩歌形式。

    中國古典詩詞自不必說,西洋詩歌也是如此。

    韻步(foot,也被稱為音步),是由音節(syllable)組成的,即——英語(整個印歐語系都適用)詩歌中的韻步通常被定義為節奏的長度,是詩歌節奏的基本單位。表現詩歌節奏的音組。也稱頓或韻部。詩歌實際上存在有兩個系統,一是聲音系統,其表現形式為節奏,節奏用韻律的形式表示就是韻步;二是拼寫系統,其表現形式為音節的組合形式和韻步的數量。這兩個系統相互交織在一起,不能分開。二者只有結合在一起,詩歌才具有其成為詩歌的存在形式,具有詩歌的音韻美和形式美。

    說到西洋韻式,可以重點看看四行詩。因為西洋的詩節中,四行詩是最常見的典型詩節。 四行詩有四種韻式:

    交韻(alternating rhyme scheme)又叫“交叉韻”、“換行韻”—— 一三行押,二四行押(ABAB);

    抱韻(enclosing rhyme scheme),又叫“首尾韻”、“環抱韻”—— 一四行押,二三行押(ABBA);

    隨韻(running rhyme scheme),又叫“連續韻”——一二行押,三四行押(AABB);

    疊韻(overlap rhyme scheme),又叫“重疊韻”——兩行押韻(AA)。

    因為音樂合律的需要,十四行詩的格律亦相當嚴密,某些地方(如押韻要求)的苛刻程度甚至超過了中國古詩詞。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詩形式整齊,音韻優美,以歌頌愛情,表現人文主義思想為主要內容。他的詩作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為歐洲資產階級抒情詩的發展開拓了新路。同時代的義大利詩人和後來其他國家的一些詩人,都曾把彼特拉克的詩作視為十四行詩的典範,競相仿效。每首分成兩部分:前一部分由兩段四行詩組成,後一部分由兩段三行詩組成,即按四、四、三、三編排。因此,人們又稱它為彼得拉克詩體。每行詩句11個音節,通常用抑揚格。

    莎士比亞的詩作,改變了彼特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對句組成,即按四、四、四、二編排,每行詩句有10個抑揚格音節。以形象生動、結構巧妙、音樂性強、起承轉合自如為特色,常常在最後一副對句中概括內容,點明主題,表達出新興資產階級的理想和情懷。

    還有很多著名的十四行詩人,十四行詩在西方流傳很廣。除意(彼特拉克為代表)、英(莎士比亞為代表)之外,在西班牙、法國、葡萄牙、德國、波蘭、俄國等也有人寫十四行詩。

    無論中外,文化其實都是相通的。當我們自己寫詩,比如寫現代詩,寫歌詞,會不由自主地習慣四句一段,這就是我們人類潛意識裡的音律美。是文字和韻律相結合的最自然形式,咱們很多老歌都是這種四句段落感。有很多新派詩人,諸如北島,海子,leonard cohen等等,雖然貌似打破了四句的形式,但細細品讀,其實他們的很多詩,其場景和寓意還是常常四句一轉折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汽車排量後面的T和L有什麼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