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9點10分

    目前有好多吧 點道 尋鹿 逛mall助手 還有一些商場的app

    我本科的研究課題是室內定位,也做過一段時間室內定位的App和室內導航的App,現在不打算繼續做了。總體而言,我的個人看法是至少在中國,室內定位市場需求沒有那麼大,定位精度要求卻比較高(5m左右),同時部署難度很大,對使用者的使用要求很高,App的使用者體驗又不好。

    簡單介紹一下,室內定位大概有幾種方法:

    1. 基於專用裝置的室內定位:透過在室內指定區域部署大量的專用硬體設施(超聲波,紅外感測),同時使使用者佩戴裝置,實現定位。這種方法精度挺高,但是缺點顯而易見。部署成本和維護成本非常高,還要求使用者佩戴專有裝置。

    2. 基於Wi-Fi訊號測距:Wi-Fi的訊號強度隨著距離變大是在衰減的。透過衰減模型和三邊定位可以確定位置。但這種方法也難以投入使用,原因是這個衰減模型並非簡單線性,事實上用RSS來估測距離非常難,即使你通曉其衰減規律,建立了一個衰減模型,依然有很多引數等待實地考察來確定,而這些引數很容易受環境影響,可能你挪動一個大型物體引數就變了。所以成本依然很高,精度也不準。

    3. 基於Wi-Fi指紋的定位:這種方法是目前最普遍、最常見的了。比如你在位置A測到路由器1、2、3、4、5的訊號強度是a、b、c、d、e,那你在另一位置B測出來的強度一般是不一樣的。於是你可以每隔幾米測一次各路由器的訊號強度,作為一條資料(我們稱之為Wi-Fi指紋)存到一個數據庫裡,對於下一次某位置上的輸入值,我們只需尋找餘弦相似度最高的就夠了。

    4. 地磁場定位等(這個我不是很瞭解)

    目前使用比較廣的還是第三種方法,畢竟室內一般離不開Wi-Fi。可這種方法部署起來依然很難,需要僱一撥人隔三差五每隔幾米測一次訊號強度寫入資料庫,由於人體對Wi-Fi訊號有阻隔,故還需要實驗者拿著手機前後左右四個方向分別測一次取平均值,可以算一算一棟超級市場一共要測量多少次?這個成本太高。而且萬一有一個路由器壞了,精度受影響很大。這種系統一般會看到定位跳來跳去,其實精度也就10m吧,使用者體驗很不好。如果已經獲取了室內地圖,可以把使用者限制在某些可到達的區域內。廣闊的室內平面區域沒有map constraint,往往比室內走廊準確性差更多,不只是10m了。

    於是乎,在Mobicom,Infocom等國際會議中針對室內定位的研究曾非常火熱,大家引入各種新奇的方法,比如加入手機的IMU(加速度感測器、三軸陀螺儀、磁力計)來測算使用者的移動方向和距離;比如使用影象來定位;比如使用Crowdsourcing來定位;甚至有用手機聲波定位的。這些方法固然新奇,但很多paper難以復現、更別提投入使用。

    曾有一個導師想把paper實現出來,做成一個導航App,情景是A使用者進入商場走到某商戶(比如麥當勞),途中他拿著手機記錄軌跡,然後使用者B可以下載軌跡然後巡著A走過的軌跡找到麥當勞。但是對使用者要求太高了,使用者需要舉著手機,手機方向和行走方向一致。遇到電梯等情況基本玩完,即使用各種演算法來最佳化,我依然很不看好這種使用者使用要求極高的軟體會有人用。如果你到了商場想找到某個餐廳的位置,直接問服務員應該比開啟手機、開啟App、下載路徑(包括很多圖片和語音,很費流量)、正面舉著手機、步伐穩健按著手機指示去走 要方便很多吧。誰會選擇後者這麼複雜的操作方式。

    於是我就Quit了。

    總體上來看,室內定位與室外定位的差別在於室外有GPS這種統一的基礎性設施和服務,室內定位沒有。只有亂七八糟的無線設施:Wi-Fi 藍芽 ZigBee 聲波 RFID等,標準不統一。很多論文使用CSI得到精確定位,但想用CSI也要看路由器是否提供支援,一般不支援,這個要看路由器廠商願不願意來推廣。而人們的需求並沒有那麼高。很多做室內定位的Startup都會死掉。

    我看好iBeacon這種定位技術,它其實是一種BLE,簡簡單單貼在商店門口發射低功耗訊號。iPhone靠近了就會知道,於是商家可以給使用者推送本店的優惠資訊,吸引使用者光臨。使用者也無需安裝App,ios可以自動彈出提示。簡單。易用。低成本。我買過一家矽谷創業公司Estimote的iBeacon產品,感覺還不錯。

  • 2 # 使用者4193691201

    市面上確實有很多種,但是我在海口一家叫做百方商場的地下停車偶遇一款app,叫做VBIM,精準定位+3D導航,頓時感覺高階大氣上檔次。然後在使用的時候感覺確實很順暢。希望這款產品能得到推廣。畢竟我這種方位感不是很強的人,如果有直觀的3d觀感會感覺很友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鐵路積分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