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胡老師中小學數學
-
2 # 樹木也要樹人
首先,請不要懷疑是你女兒智商問題,我的觀念裡面什麼叫理解能力,就是把自然語言轉化為學科語言的能力(限於理科),舉個簡單例子,棘突同籠大家都熟,但是到了初中把它轉化為方程就是一個理解能力問題。
理解能力取決於以下幾點:
以第一天存一塊錢,第二天存二塊錢,以後每一天比前一天多存一塊錢,十天一共存了多少錢,即1+2+...+10=55為例來說
最重要也就是最基礎的,眼神要好。輸入的資訊錯誤,怎麼來說都是,比如你一眨眼,看成第十天存多少錢,自然結果10。這一點換句話說就是要細緻,細緻,細緻。
第二就是基本的文字理解能力,在本例中,什麼叫做每一天比前一天多存一塊錢?這是理解的關鍵。
第三,對概念要有一個初步認識,這個題你拿給一個沒學過加法,剛學過加法和對加法運用熟練(知道倒敘相加求和的)地人去做,自然得到不同結果。所以對基礎概念的掌握熟練程度,決定你將這個大白話轉化為數學語言的速度,然後運用相關概念去做題:1+2+3+4+5+6+7+8+9+10=10+(1+9)+(2+8)+(3+7)+(4+6)+5=5*10+5=(1+10)*10/2=55(常規方法,湊十,倒敘相加)
鑑於你女兒初一,建議:
2.多閱讀,閱讀一些書籍,並花時間去聽她複述內容,最好自己也去讀一次,看看她複述準不準確。這個既可以鍛鍊語言組織能力,也可以鍛鍊理解力
3.多去想象和聯想。比如給一些詞彙,去做編造小故事或者一句話,例如汽車,魚,書籍,電,編一個這樣的故事,在魚的世界裡面,小汽車都是愛學習的電鰻一邊看書一邊發電來驅動的。(看到之後有沒有圖在腦海裡面呢)
以上方法都是建立在親子互動基礎上,既可以增進親情,也可以提高能力,但是前提是你得有時間。如果沒有時間,其實可以鼓勵孩子寫下來。
4.孰能生巧,這句話是有道理的,但是一定要鼓勵孩子去思考,而不是機械解題。
回覆列表
不同孩子在理解能力方面有差別,這個得正視。在平時輔導學生的過程中頗有感觸,同樣一道題目,講一遍有的同學就能理解,而有的同學給重複三四遍也不見得能理解透徹。
首先是閱讀能力,閱讀理解,閱讀才能去理解,閱讀能力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所以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與提升了,從小培養,在不斷的閱讀與思考中,理解能力也就上去了。現在不單是語文重視閱讀理解,理科類科目對閱讀理解能能力也很是依靠,畢竟如果連題都讀不懂,談何正確解答。
其次是分析和轉化能力,很多同學在做題中把題目讀了好多遍也讀不出個所以然,就是因為分析能力不夠,不能看到題目條件資訊背後所隱含的條件,或者就隨意發揮,不能準確得到正確解答題目所需要的條件和資訊。在一些理科的題目的解答中,往往需要透過讀題,分析條件,將文字資訊轉化為關係式子,或者用學科語言來表示,很多同學因為不能做到合理轉化,就導致瞭解題出現問題。
還跟聯想力有關,怎麼理解,正確去理解題目條件,就需要透過對已知條件的分析,能聯想到與之相關的知識點和方法,很多同學在做題中缺就缺在這一步,不能有效的將知識點、方法與已知條件結合起來分析。同樣一個已知條件,也許十個人會有十種不同的聯想,進而得到多種不同的理解,但最終只有一種是解題需要的。快速、精確的聯想將直接決定我們分析理解速度和效率。
很多同學在學習上遇到問題,理解能力差,除了以上的幾方面因素外,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基礎不牢,對知識點的理解似懂非懂,處於一種似是而非的狀態。如果對知識點的理解相當透徹,那麼在運用中遇到的問題就會少很多,剩下的就是一些方法和技巧方面的事情了。
對於理解能力比較弱比較弱,那麼就需要在平時的學習中有意識的去訓練跟理解能力相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夯實基礎,只有基礎牢固了,才談得上理解和運用。
此外,在學習中,儘量不要貪多求快,理解能力差些,那就多去學幾遍,看幾遍,做幾遍,熟悉了,理解也就上去了。
在聽課中必須要保證專注,一個稍不留神,一個細微的知識點沒聽懂,就有可能導致後面的跟不上了。
在學習中,先要去模仿,模仿老師讀題,分析題目的方式方法,然後去運用,在不斷的運用之中,加深理解,最終內化為自己的方法。
理解能力是會隨著熟練度的提高而提升的,多付出點努力,首先把基礎給夯實了,再不斷去培養和訓練各方面的能力,成績肯定會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