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的港灣
-
2 # 為你踮起腳尖
按照描述,我初步猜測:孩子應該平時是奶奶帶,晚上應該是和爸爸媽媽在一起。我就基於自己的推斷來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先分享我姑娘15 個月的時候,跟著我們回奶奶家過年的事情。我是個全職媽媽,孩子是我一手帶大。當時帶著是第一次回奶奶家,原本想已經一歲多了,問題不大。但是沒想到,各種問題出現了:
第一天白天還好,晚上就鬧著要回家,不管不顧的哭鬧,怎麼也哄不下來,後來是在筋疲力盡後睡著了;第二天白天不吃不喝,就是睡覺,一天都沒有精神,不玩也不說話;第三天不怎麼睡覺了,但是依舊不吃不喝,不過我是母乳餵養,母乳還是吃的。偶爾會玩一玩;第四天精神好轉,開始吃飯玩耍了。針對我家的情況,我的建議是最好是先不要貿然帶著孩子回老家,尤其是回去住一兩個星期,可能會出現水土不服,感冒生病,不適應環境導致睡眠不好等情況。如果奶奶是因為有事必須回去的話,爸爸或者媽媽可以考慮請假休息幾天,自己帶孩子;如果實在必須孩子回去,建議父母一方最好陪同。 -
3 # tansfun429
這個要看奶奶平常有沒有帶過孩子,孩子和奶奶感情怎麼樣,如果孩子平時比較依戀奶奶,並且奶奶能帶著自主入睡,奶奶能保證孩子日常生活習慣及作息,我覺得帶回老家玩兒一兩星期問題不大。反之,如果奶奶平時沒有帶過孩子,或者孩子不依戀奶奶,比較依戀爸爸媽媽,並且孩子一直是在爸爸媽媽的照顧下睡覺的,這樣奶奶帶回老家的話可能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一些傷害,孩子的基本心理訴求得不到滿足,可能會對孩子心理或者生理上造成一些不可逆的傷害。
-
4 # Veeyn
不建議,不管是不是奶奶一直帶著的,小孩子14個月,還是太小,突然離開熟悉的環境,並且要兩個星期,我覺得對寶寶不好。可能會水土不服,環境陌生,導致孩子生病的。
我家寶寶是第一次回姥姥家的時候,也是14個月,一個星期。我和老公一起帶著寶寶。因為姥姥家距離遠,所以,寶寶和姥姥姥爺都特別陌生,最開始一兩天,誰逗他都不理,只能找爸爸和媽媽。吃飯也不能好好吃。晚上,睡覺前,一直哭鬧著要回家,怎麼都不肯睡覺。一直到哭累了孩子才睡覺,這還是跟著爸爸媽媽一起的,孩子對於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特別害怕。
因為經常不回家,家人不管是舅舅舅母,姥姥姥爺,大姨,誰都想逗寶寶玩兒,可是寶寶很害怕,非常害怕。一個勁兒地躲。知道三四天之後,才逐漸安靜,才能跟老家的親戚稍微玩一會兒,不那麼害怕了。那次我們在老家呆了7天,臨走前最後一天,寶寶才能讓姥爺抱一下,姥爺說,“回來一週,這可是剛剛熟悉,你就要走了。”
即便如此,寶寶回到家之後,還是上了一場病,可能因為路上的奔波,可能是因為水土不服。
所以,寶寶跟奶奶回老家,問題要比跟爸媽回老家,更嚴重。奶奶畢竟不是媽媽,孩子會極其不適應的。況且又是兩個星期,時間太長了!寶寶這麼長時間見不到父母,是很害怕的。
回覆列表
當寶寶還在媽媽肚子裡沒有出生時,是透過自身一系列感官得到了來自母體的安全感,當離開母體來到世間那一剎那,這份安全感就失去了,因此出生後的寶寶要重新獲得那份穩重的安全感,唯一的途徑就是常與媽媽肌膚的接觸。因此媽媽經常接觸寶寶,與之在一起尤為重要,晚上睡一起,更是母子間感情交流的最佳時機,可以讓孩子充分享受撫慰,消除孤獨、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和寶寶建立最佳的親自關係的時間就是3歲之前,因此如果晚上和寶寶一起睡覺,就可以和寶寶解析情感的交流,這樣孩子才不會感到孤獨、寂寞,長期和媽媽相處更有利於母子關係的建立。一旦建立不了這種關係,孩子長大後就會變得孤僻、內向,不善於與人溝通交流。再說,不管奶奶照顧得再怎麼好,對於孩子來說,是任何人也取代不了媽媽這個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