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1、群臣論“止盜”的方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
唐太宗論“止盜”的方法是: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去掉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理由是: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
2、從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個清正廉潔、開明、會自我反省的君主。
一、原文:
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上又嘗謂侍臣曰:“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慾也。”——本文出自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
二、譯文:
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的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禁止他們。皇上微笑著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我應當去掉奢侈的花費,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讓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那麼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怎麼能用嚴厲的刑法呢!” 從這以後,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起來據為己有,大門可以不關,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太宗李世民曾對身邊的大臣說:“君主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依靠剝削民眾來奉養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而身死,君主富裕國家就滅亡。所以,君主的憂患,不是來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慾望興盛,費用就會增大;費用增大,賦役就會繁重;賦役繁重,民眾就會愁苦;民眾愁苦,國家就會危急;國家危急,君主就會喪失政權。朕常常思考這些,所以就不敢放縱自己的慾望。”
三、唐太宗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
答:1、群臣論“止盜”的方法是:重法以禁之(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
唐太宗論“止盜”的方法是: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去掉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理由是: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
2、從中可以看出唐太宗是個清正廉潔、開明、會自我反省的君主。
一、原文:
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上又嘗謂侍臣曰:“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來,常由身出。夫欲盛則費廣,費廣則賦重,賦重則民愁,民愁則國危,國危則君喪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縱慾也。”——本文出自司馬光所著《資治通鑑》。
二、譯文:
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禁止盜賊。有的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禁止他們。皇上微笑著說:“老百姓之所以去做盜賊,是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我應當去掉奢侈的花費,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讓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那麼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盜賊了,怎麼能用嚴厲的刑法呢!” 從這以後,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起來據為己有,大門可以不關,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太宗李世民曾對身邊的大臣說:“君主依靠國家,國家依靠民眾。依靠剝削民眾來奉養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來充腹,腹飽而身死,君主富裕國家就滅亡。所以,君主的憂患,不是來自外面,而是常在自身。慾望興盛,費用就會增大;費用增大,賦役就會繁重;賦役繁重,民眾就會愁苦;民眾愁苦,國家就會危急;國家危急,君主就會喪失政權。朕常常思考這些,所以就不敢放縱自己的慾望。”
三、唐太宗簡介: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一說599年1月23日】-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去雁門關營救隋煬帝。唐朝建立後,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後晉封為秦王,先後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李世民為帝之後,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厲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攻滅東突厥與薛延陀,征服高昌、龜茲、吐谷渾,重創高句麗,設立安西四鎮,各民族融洽相處,被各族人民尊稱為天可汗,為後來唐朝一百多年的盛世奠定重要基礎。
公元649年7月10日(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李世民愛好文學與書法,有墨寶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