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嶗山隱士3
-
2 # z山海
明末清初,工業經濟萌發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率先發展,經濟發達程度高,城市建設突飛猛進,需要大量的工業人口、城市人口。
而經濟發展程度中等中部地區、經濟欠發達的西部,農業生產人口過剩,特別是實行土地承包制度後,當地木有充足的就業崗位,滿足大量的農業生產剩餘人口。
上圖可以看出,東中部地區約1/3的國土面積,國民生產總值佔80%多,而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並不高。
於是,中西部地區大量的剩餘勞動力向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流動,雖然解決了就業問題,但是,除外小部分有文化的知識分子可能在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就業並安家外,大量的農民工,包括部分知識分子,戶口仍在原籍,家庭也仍在原籍。
因為,不是他們不想把家庭遷移至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生活,而是以有限的較低經濟收入,難以拖家帶口的應對高消費的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生活,根本不可能融入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地區。
所以,造成了有家的地方沒有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的這一社會現象。
這也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短期內不會消失的社會現象。
僅供參考。
-
3 # 老王150236677
東西南北發展不勻。這需要國家的政策調整,西部有窮地方連工業發展都在初級階段,領導去喊著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什麼也不讓幹不出去打工在家捱餓嗎?一個地級市財政收入不足50億,財政支出卻高達350多億,而且這樣的地級市在西部倒處到有?
-
4 # 心意給力
有家的地方沒有合適的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沒有家,這是普遍現象。
反映了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經濟發展的快速推進。在社會發展的程序中,相對落後階段,經濟實體小,實體少,城市規模小,工作地與居住地都不遠,甚至居住在工作地區域內,走路上班,不用騎車,不用坐公交,不用開車。經濟規模擴大,城市發展,不斷向外擴充套件;工作單位外遷,擴能改造等,導致工作地與居住地分開,有的較遠。過去5分鐘到單位上班可能變成25分,35分鐘,55分鐘,甚至更遠。
第二,工作地偏遠化,導致居住地與工作地不同步。特別是一些工業企業,實行園區化管理,只允許企業進園區,不允許居住。園區規劃時,既考慮園區管理,又考慮園區發展,還考慮園區物流、交通等,一般都會遠離城區。過去在城裡居住的人到園區工作就顯得遙遠不方便。在園區周邊考慮到環境或者環保,也不宜規劃住宅。
第三,城裡人不願意離開中心城區。由於歷史的原因,中心城區的配套設施健全,醫療、學校、購物等相對集中,交通便利,方便病人就醫,子女上學,出行方式較多,即使工作地較遠也不願意搬出城。
第四,換房不同於換車。居住地不是說換就能換的。換套房子不是想象的說換就換那麼容易,房子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還要裝修,沒有相當多的存款是不行的,不像換輛車子那麼簡單。
回覆列表
是的。農村偏遠地區的人,真是附近沒有適自已的工作,只好出遠門到發達的城市找一份適合自已的工作。城市的也一樣,覺得工作不理想,就到另一個城市發展。人就是這樣,適者生存,人移活樹移死,有自已的夢想,有自己的追求,就得為此去努力,去奮鬥實現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