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李飛豪

    從山東半島的登州出發,到北韓半島、日本列島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登州作為與北韓半島、日本交流的重要視窗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在明代,登州不僅承載著對外經濟、文化的交流,還成為了當時重要的軍事基地。明代登州府的建設也頗為講究,今天著名的水城就是明代在前代的基礎上修築建立的。洪武九年,明朝將登州升為府。現今遺留下來的蓬萊閣為宋代所建,明朝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三次修復。現存有關登州府的歷史資料為徐應元纂修的《登州府志》,這本書對登州府做了詳細的記錄,是中國現今研究登州府的重要歷史資料。

    《登州府志》首卷即描繪了明代登州的城市形象,卷首的《府總圖顯示:登州府東、北、西三面環水,向東可入海,府東設立溫泉巡司向西也可入海,府西設有東良巡司;向南則可到萊陽縣。登州府所在地為蓬萊,蓬萊、福山、黃縣、棲霞、萊陽、招遠、寧海州、文登8州都在登州府的管轄下。登州府境內在不同的地方設立了相應的管理機構,如溫泉巡司、高山巡司、楊家巡司等。從《府總圖》中可以看出,在軍事方面,登州設立了衛、所、營、寨。“衛”有登州衛、成山衛、威海衛、寧海衛等6衛;“所”有尋山所、海陽所、大山所等7所;“營”有文登營;“塞”有金山寨、清泉寨、馬亭寨等8寨。

    1386年4月,明朝在山東設立行書中省,行書中省後又改為承宣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以下設立兩個行政單位,一是府,二是州縣。洪武九年(1376年),明朝在登州設府,稱為登州府。對此《登州府志》記載:“皇明仍為登州。洪武元年省蓬萊縣入州,統隸萊州府。六年改隸山東行省,惟留膠水屬萊州府。九年升為登州府,仍置蓬萊縣,割萊之招遠、萊陽及寧海州、文登縣來屬,凡領州一縣七,隸山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山東東部半島三面環海,登州所在地理位置優越,北面隔著渤海海峽,緊鄰遼東半島,東面與日本遙遙相望。獨特的地理位置為登州成為與北韓半島、日本交流的重要港口奠定了基礎。

    《府城圖》是對登州城市結構的概括,從《府城圖》中可以看出,登州府有四個門,東面是春生門,南面為朝天門,西面是迎恩門,北為鎮海門,四門成為了進出登州府的主要通道。一條中軸線從東門貫穿而入,進入東門,向左邊看去,一座古樸的廟宇橫臥在那裡。左面的建築較少。順著右手邊看去,先是有普照寺,在它的後面是預備倉、養濟院、土地廟。沿著中軸線直著走,不久一座小巧的彎彎河橋橫臥在蜜水河上,這座橋也因水得名,名為蜜水河橋。下了橋,沿著通道向西走,這時可以看到,通道的右邊一座小小的后土廟靜靜地立在那裡,再接著走就是蓬萊縣了。

    通道的左邊有一條海運道,這條路上平時很是熱鬧,來來往往的商人邁著輕快的步伐,小商販一邊吆喝著一邊看著匆匆行走的商人。順著通道繼續走,路過鐘樓、小學,鐘樓後設有登州衛,登州衛北面傳來了朗朗的讀書聲。接著走,路左右兩邊分別有萬壽宮、軍器局和文昌祠可就這樣,一路散漫到了黑水河畫橋,這黑水河水並不黑,也不知怎麼得了個黑水的名字。過了黑水河畫橋,沿著通道繼續前行,右邊是龍王廟,當時的登州人經常來這裡祈禱。接著到了鼓樓,路過按察司,就到了登州府,登州府在通道右邊,距離迎恩門不是很遠。登州府衙對面有通道,通道左邊是府學、稅課司、觀音堂,右邊建築很多,有大東書院、小學、關帝廟、布政司、城隍廟、開元寺等。

    唐開成三年(838年),日本著名僧人圓仁跟隨第15次遣唐使入唐,曾經到了登州,在他的著作《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東一里,城西南界有開元寺,城東北有法照寺,東南有龍興寺,更無旁寺。城外側附近有人家。城下有蓬萊縣。開元寺僧房稍多,盡安置官客,無閒房,有僧人來,無處安置。城北是大海,去城一里半。海岸有明王廟,臨海孤標。城東正是市。”透過圓仁大師的描寫,再結合《府城圖》的記載,可見登州府的規模在明代已經擴大了很多。明代開始,由於沿海的倭寇不斷,登州作為重要的海港城市,自然也加強了抗擊倭寇的力量,《備倭城圖》是對登州府軍事所在地的描繪。

    備倭城即今天的水城,從登州城南,自振揚門而入,從東面上城,依次經過軍兵營、總鎮府,府後是太平樓,府西是三官廟。備倭城中間是海水,從城東到城西要走天橋,依次經過觀音堂、丹崖山,丹崖山上有眾多亭閣點綴其中。沿著丹崖山就到了蓬萊閣,蓬萊閣東面有三清殿、賓日樓,西面是呂祖像、海市亭。丹崖山北面全是大海,在此可以眺望遠方,有利於觀察海上的情況。透過《登州府志》我們看到了明代登州府的概貌,彷彿隨著歷史的畫卷融入了那個時代,彷彿看到了來往於登州的各路商人,在觀音廟、龍王廟祈求出海安全的行人,以及由於倭寇侵襲不斷,登州人建立防衛,操練軍隊,奮力抵抗倭寇的身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子秤的結構、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