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未來熊貓1

    高明(約1297—約1368),字則誠,自號菜根道人。出生於浙江瑞安。同鄉前輩編演的《趙貞女蔡二郎》《王魁》等戲文,自幼即對他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明熟悉並掌握了這一新興的民間 文藝形式,從而對他日後創作《琵琶記》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至正 四年(1344年),他考中鄉試;次年,以《春秋》經登進士第,授處州錄事。高明躊躇滿志地踏上仕途,為百姓幹了一些好事。任期滿了, 老百姓還為他立了功德碑;至正八年(1348年),他又調到江浙行省 屬掾任上,幹得也頗為出色,但他自己卻開始厭倦仕宦生涯。後又數次碰壁,更使他看清了宦海的險惡。在他的詩文中,常充滿了牢 騷和怨氣,歸隱思想佔了上風。高明出仕十多年,所任都是地方小 官,又怎麼能實現他“好與蒼生洗汗顏”的雄心壯志呢!從至正二十年前後到明洪武元年是高明的暮年,其間他除了廣交文人、詩書 高會外,就是精心構思撰寫他的傑出劇作《琵琶記》。相傳朱元璋 非常喜歡他的這部劇作,因慕其名曾派人召其入仕,但他早已絕意仕途,“佯狂不出”。不久“抱病還鄉,卒於寧海”。高明的作品,除《琵琶記》外,還有《閔子騫單衣記》和詩文集《柔克齋集》20卷,均佚。其實《琵琶記》成書以前,其事蹟在民間早 已流傳,但蔡伯喈卻是作為一個背親棄妻的反面人物出現的。故事 敘述他上京應試,貪戀功名富貴,久住不歸。趙五娘苦撐門戶,在公婆死後到京師尋訪蔡伯喈,伯喈不認,最後以馬踩趙五娘、雷轟蔡伯喈的悲劇結局。這個故事並不符合歷史真實,而且有著很濃的因果迷信色彩。但它編排的矛盾衝突卻是尖銳的,傾向性是鮮明的,反 映了封建社會富貴易妻的普遍現象,以及老百姓的願望和感情。而 高明在上述基本情節的基礎上,進行顛覆性的改動,把蔡伯喈背親棄婦的《趙貞女》一改而為歌頌蔡伯喈全忠全孝的《琵琶記》。《琵琶記》共42出,情節是:漢蔡深於經學,兼能詩文,卻以孝親之心絕了仕宦之志。迎娶趙氏五娘之後,夫妻和順,父老安寧。 突然郡中來了招賢之書,太守報上了蔡邕之名。考期已近,蔡伯喈 卻舍不下雙親而決辭;父親蔡公力催他上京,無奈只好與新婚的五娘分手,前往京師,誰料一舉竟中得狀元。牛太師看中了伯喈,奉聖 旨令其與小女成婚。伯喈以二老在鄉,且有妻趙氏,上表辭官辭婚, 致激怒太師;無奈,伯喈招贅牛府。而與此同時,趙五娘獨力支撐的三口之家正遭旱荒;五娘雖借谷事親,公婆仍雙雙餓死。五娘剪髮 換錢,又得張太公相助,方買棺、杯土安葬二老,並得神力修成墳墓。 後五娘自畫公婆肖像,懷抱琵琶上京尋夫。恰逢彌陀寺開光,五娘把公婆真容放置祭壇之上,竟被亦來為父母祈願的蔡邕派隨從取 走。五娘尋到蔡府求食探詢,遇牛氏欲僱一侍女,乃留下五娘詢問, 方知其為丈夫前妻,感嘆之餘,互以姐妹相稱。五娘偶到伯喈書房,見公婆遺像掛於壁上,乃題詩一首。伯喈歸來讀詩大詫,牛氏引五 娘出見,於悲痛交集中,一夫二妻團圓。伯喈請示太師及朝廷,帶二 妻返鄉服喪。三年後太師奏聞朝廷,奉旨一門旌表。關於《琵琶記》的創作動機,前人曾有種種推測。但戲文一開始,作者就寫得很清楚:“有貞有烈趙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完全是站在維護倫理道德的主場對兩個人物進行歌頌。在戲的開場處 作者又說:“少甚佳人才子,也有神仙幽怪,瑣碎不堪觀,正是:不關 風化體,縱好也枉然。”又說:“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看子孝共妻賢。”這些自白,都明確表示了他的創作意圖。也就是在上 述創作意圖指導下,他才對原來趙貞女蔡伯喈的故事進行了徹底的 改造,把蔡伯喈從一個反面的批判性人物改寫成正面歌頌性人物。蔡伯喈入京後,作者又以“糟糠自厭”“代嘗湯藥”“斷髮求葬”“描 容上路”等一系列關目來表現趙五娘的“有貞有烈”。而為了實現 作者改寫的動機,他甚至置劇情的合理性於不顧。比如蔡伯喈中了狀元,他又是大孝子,卻為什麼在三年之久的時間裡竟不給家裡帶 個信,捎點錢,而讓父母雙雙餓死呢!這顯然是作者為了實現自己 的想法,而一廂情願地讓劇情按照自己的主觀安排來進行,才造成的媼尬。可見《琵琶記》的思想內容是比較複雜的,它除了具有上 述嚴重缺陷外,還有著不少現實主義的描寫,在藝術上也取得了很 突出的成就。如:關目安排上,故事情節發展自然,脈絡分明;詞曲語言方面,千姿百態,朗朗上口,表現了作者很高的駕馭語言的能力 等。這都由高明創作思想的複雜性、矛盾性及其文學創作功力的高 超水平所決定。總之,《琵琶記》是把民間戲文和文人創作結合起來的成功之作,它把南戲提高到藝術上比較成熟,又有雅俗共賞的 境界。自它問世後,影響愈來愈大,文人雅士、名公大臣紛紛起而制 作戲文,蔚然成風,《琵琶記》成了人們創作南戲的範本中之大手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登高,杜甫,賞析每一句賞析,要簡短,字少,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