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噩夢魚兒

    造成如此情況的根源在於兩策格局的不同。隆中對謀的是“天下”,而榻上策謀的“國”。我從兩方面試著為大家分析。

    一個是先天上的劣勢。隆中對和榻上策都是在領導問詢的情況下給出的有針對性的具體戰略方針。隆中對是在這種情況下提出的——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申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尤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劉備問的是天下大計,諸葛亮對的也是取天下的方針。而反觀孫權——權即見肅,與語甚悅之,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塌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孫權問的是想成為齊桓公、晉文公那樣一方霸主的方法。因此魯肅雖然對這個問題有很大拓展,但基本側重點還是圍繞著最低目標“桓文之功”來說。

    正是基於上面的原因,才會有下面第二個方面。諸葛亮提出了“東和孫吳”、“北據曹操”的具體方針,並且在“天下有變”的時候,“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達到“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的最終目的。而魯肅則很實際,他認為“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所以“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因為“規模如此,亦無自嫌”,再之後“進伐劉表,竟長江之極,據而有之”,就可以“建號帝王”了。至於以圖天下的鬼話,不過是為了哄孫權開心罷了。

    當然,我說這番話並不是說魯肅不如諸葛亮,他們和魏國荀彧一起都是三國時代最頂級的謀士和戰略家。只是由於實際問題不同,他們的戰略才會有些許差別。如果劉備三顧茅廬問的是魯肅,相信魯肅也會有一番毫不遜色於諸葛亮的精彩對答。

  • 2 # 歷史寶藏

    說起三國時期的隆中對,我們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

    不為眾人所知的是,三國時期在吳國也發生過一場類似隆中對的重要談話。

    魯肅在周瑜的推薦下,受到孫權的重視,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權會見了魯肅,兩人相談甚歡。眾賓客陸續散場之後,孫權意猶未盡地將魯肅拉回來繼續聊。《三國志卷54吳書9》對此次交談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眾賓罷退,肅亦辭出,乃獨引肅還,合榻對飲。因密議曰:“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遺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肅對曰:“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權曰:“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

    孫權以齊桓晉文之事問策於魯肅,魯肅如實答道,漢家天下已不能輕易復興,曹操雄起於北方,也無法輕易剷除,因此需要經營江東,以圖兩分天下。最終孫權謙虛迴應道:“稱霸一方這事我還不敢想,只想盡心輔佐漢室而已。”

    這一對話就是題中所言的“塌上對”,又稱“吳宮對”。

    “塌上對”比“隆中對”早七年,可以視為“隆中對”的一個東吳版本。只不過,這個時候劉備一幫人還在默默凝聚力量,魯肅提出的是兩分天下的設想。

    可以看出當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已成北方一霸,其他勢力已經難以輕易撼動其地位,有見識的謀士,就根據這個情況,擇主而行,徐圖分天下而治。

    之後的“隆中對”,同樣也是諸葛亮承認曹操和孫權的勢力後,提出的一個三分天下的藍圖。

    “塌上對”和“隆中對”有共同的基礎,就是抗曹,從之後的歷史可知。魯肅正是遵循其“塌上對”的方針,聯劉抗曹,火燒赤壁。

    然而也正因為其兩分天下的方針和諸葛亮三分天下的計謀本質上還是有分歧的,二和三的區別,也是孫劉兩家的根本矛盾。這也造成魯肅這個夾在孫劉之間的謀士,苦心維繫雙方的合作,地位很是尷尬,最終勞心積慮,壯年早逝。也正如諸葛亮一般,提出三分天下,最終兩路滅曹的計劃後,便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每念及此,令人不勝感慨,或者這就是謀士的命運?

    回到題上,其實這兩個對策在三國史上都是有相當的歷史地位的,兩者都是對現實勢力正確認識的基礎上,提出了戰略角度的目標與具體對策,兩者並無本質的高下之分。之所以有認為“隆中對”比“塌上對”高明,可能還是受《三國演義》等歷史類小說對“三顧茅廬”這個史事的詳細刻畫,使得後人對“隆中對”的瞭解與記憶,遠勝於在東吳宮廷中發生的這一起“塌上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想成為《復仇者聯盟》裡的哪一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