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絕筆歷史
-
2 # 史不知味政治,是妥協的結果。
在辛亥革命期間,袁世凱被清政府重新起用並委派統領北洋軍去鎮壓革命黨的起義軍,北洋軍由袁世凱親手組建,堪稱當時中國的最強軍,在袁世凱領導的北洋軍的攻勢下,革命軍陷入了更深的窘境裡。
革命需要武裝力量的支撐,沒槍沒炮的革命,最後必然只會成為鬧劇,當時的“辛亥革命”即是如此,這讓革命黨人異常尷尬。最後,革命黨竟然想到“招安”袁世凱,讓袁世凱為革命出力。然而,袁世凱作為清政府的高官,甚至可以說袁世凱已經以手中的兵權掌控了清王朝的命脈,又怎麼會輕易地被革命黨所策反?既然籌碼不夠,那便繼續加,於是革命黨給了袁世凱一個承諾,“虛臨時總統之席以待袁君反正來歸”,只要袁世凱支援革命,推翻清政府的統治,那麼,中華民國的總統便讓袁世凱來當!結果當然沒有疑問,袁世凱在清政府是總經理,因為革命黨的承諾,到了民國便是Quattroporte,在清王朝搖搖欲墜、民主呼聲越來越強烈的年代,袁世凱肯定會選擇革命。
在袁世凱的逼迫下,清政府不得不宣告“破產”,同時被民國“收購”,清帝遜位。當然,清帝溥儀也是有條件的遜位,那便是所謂的“優待條件”,以此保護清帝溥儀以及清朝皇族的利益。
1924年10月,馮玉祥趁著吳佩孚與張作霖打得火熱的時候,悄然領兵返回北京城,發動了“北京政變”,將清帝溥儀從紫禁城裡趕了出來。
袁世凱既然已經投向革命陣營,為何沒有將清帝溥儀以及清朝皇室宗親殺了?或者,僅僅只是像馮玉祥那樣將溥儀趕出皇宮,反而制定了所謂的“優待條件”呢?在清朝兩百多年的歷史中,它實現了封建王朝對蒙、藏、疆地區的最有效統治,甚至在清王朝風雨飄搖時仍然死心塌地地跟著它。清朝皇帝是他們的共主,現在清帝退位,但是尊號仍然保留著,便可以穩定滿族以及蒙藏疆地區的人心,讓中國的政治體系從王朝平穩地過渡到共和,同時完整繼承清王朝的版圖,這算是清王朝留給民國的政治遺產,雖然當時的事實是中國政府在清帝退位後只是在名義上保有對蒙古的主權。
為什麼袁世凱能從一個公務員考試屢屢落榜的人最終成為掌控中國命運的領導者,而馮玉祥卻落得個橫死海上的下場?不得不說,馮玉祥的政治智慧和袁世凱差的可不是一絲一毫啊。馮玉祥趁著吳佩孚和張作霖在激戰,發動北京政變試圖奪權,同時驅逐溥儀,想以此獲取華人的支援,馮玉祥為此洋洋得意,自以為這件事是偉大的歷史功績。可是,從皇宮裡出來的溥儀卻被日本人裹挾到東北當了滿洲國的皇帝。馮玉祥就不能想想當初袁世凱和革命黨為何同意“優待條件”?
因為溥儀是退位的,所以袁世凱不可能會殺他,革命黨也不會同意殺溥儀,因為這會影響政治名聲,會落人話柄。但是,讓溥儀可以到處自由活動的話,又擔心他會整出什麼么蛾子,對中國時局造成不利的影響,怎麼辦?將溥儀“囚”在皇宮便可以了,這是一種變相的監禁。當時清政府剛剛倒臺,清朝還有很多的殘餘勢力,在不能將溥儀殺了的情況下,一旦失去了對溥儀的監控,那麼在清朝殘餘勢力的運作下,他們很可能會學曾經的元朝,遁回老家,然後重新當皇帝,滿洲國便是最好的證明。“優待條件”將清帝與清室套牢,雖然很費錢,可是總比滿洲國的出現好了不不知道多少倍吧?
袁世凱要殺溥儀或者屠戮清室,是件很容易的事,但是政治卻不是件簡單的事。袁世凱必須要保證政治利益的最大化,將溥儀“囚禁”在皇宮裡是當時最好的選擇,對袁世凱自己、對革命黨以及對中國當時的政治局勢皆是如此。
歷史上各朝的廢帝殺或不殺,取決於哪些因素?袁世凱已經掌握實權,以袁世凱戎馬一生的經歷,殺人應該手起刀落,為何不殺溥儀和滿清皇室?那麼其中左右其行為的內在原因是什麼呢,可能問題比較幼稚了。純屬問題討論,沒有民族排外思想。
回覆列表
袁世凱是發跡於大清朝的,而他也算出身將門,世受隆恩,而且在清末後期,即使袁世凱手握大權,但是也沒有起兵造反,所以說袁世凱對大清還是挺忠心的。
而辛亥革命爆發的時候,袁世凱正被攝政王罷免了官,但是北洋新軍清政府卻指揮不動,這時候不得不召袁世凱出山了。而袁世凱出山之後直接被任命為北洋總理大臣,以前是有勢力沒有地位,現在是地位勢力都有了。
所以說大清朝對於袁世凱可是給予了厚望,而當時很多南方省份都宣佈獨立,袁世凱這時派出北洋新軍去南方討伐革命軍,而他手下大將吳佩孚可是捷報連連,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減少傷亡,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軍不得不和袁世凱達成協議。
而辛亥革命爆發後,全國很多省份都通電響應,大清朝滅亡已經是必然之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溥儀才退位了,而袁世凱之後憑藉勢力和威望毫無質疑達坐上了總統寶座。至於殺滿清皇室,這根本是不可能的,首先拋開輿論不說,滿清皇族在當時也有一定的勢力,他們也有自己的追隨者,而且清帝退位裡面就有對大清皇室的優待協議,之後溥儀等等便住在了紫禁城,直到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才將其趕出紫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