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輕輕的偽裝

    原文:

    《水調歌頭·游泳》

    【作者】毛澤東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譯文 :

    毛主席暢遊長江後向群眾招手剛飲過長沙的水,現又吃了武昌魚。

    我在萬里長江上橫渡,舉目眺望舒展的長空。哪管得風吹浪湧,這一切猶如信步閒庭,今天我終可以盡情流連。

    孔子在岸邊嘆道:光陰如流水般遠去了!

    江面風帆飄蕩,龜蛇二山靜靜佇立,胸中宏圖升起。

    大橋飛跨溝通南北,長江天塹將會暢行無阻。

    我還要在長江西邊豎起大壩,斬斷巫山多雨的洪水,讓三峽出現平坦的水庫。

    神女想必很健康,但她會驚愕世界變了模樣。

    擴充套件資料:

    賞析:

    詞的上闕描繪了祖國江山雄偉瑰麗的圖景,抒發了詩人暢遊長江的豪情逸興。起句“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詩人將兩句古童謠信手拈來,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對仗工穩,含義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詩人的行蹤,也說明了游泳的地點。

    這裡,“才”“又”兩個副詞一氣連貫,不僅是時間的連貫和空間的轉換,也傳達出作者風塵僕僕巡視各地的興奮而又輕快的心情;“飲”“食”兩個生活細節相映成趣,顯得興致勃勃;

    “水”“魚”兩種富有特色的湘湖風物,寫來則親切如見,情意拳拳。三國時民謠“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反映了一種安土重遷的封建鄉土觀念和保守意識。毛澤東稍加改動,一反原意,讀來親切自然,意趣橫生,抒發了對社會主義祖國無限深厚的感情。

    接著,便以雄健的筆勢,轉入寫游泳。“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這既是對游泳的特定環境、空前壯舉和豪邁意志的描寫,更是一種心靈的呈現。兩句詞,萬里江天,上下映襯,橫渡縱目,情景交融。越是寫出長江之大,就越是顯示出詞人藐視天塹的恢宏氣度。

    再三句,直抒游泳時的強烈感受:“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今日得寬餘”,這裡補寫一筆大江景象,引出一個新奇的比喻,在動靜兩種環境的強烈對比中,用三層遞進式的議論,酣暢地表達了在中流擊浪前進的壯志豪情。

    前兩句寫游泳時的鎮定和從容,後一句則寫獲得“自由”後的欣喜。這是解脫束縛的暢快,是長久渴望的滿足,是俯仰自得的輕鬆,是駕馭風浪的喜悅。“今日得寬餘”是上闋的感情基調,是對這次游泳的總括。

    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出了上闋的結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澤東有著深厚的古典文學根底,因此他能夠非常熟練地掌握和運用古典詩詞的多種表現手法進行寫作。他不僅能將古人詩詞或其它韻文成句入詩詞,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詞。

    上二句便是毛澤東遊泳之際見長江逝水,聯想而及孔子之語,乃一字不易地截取了《論語?子罕》篇中的成句,賦予嶄新的意義,直接把中流搏擊風浪同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聯絡起來。

    這裡既有對時光流逝的慨嘆,又有對崢嶸歲月的懷念;既有對歷史的追溯,又有對自然規律的探究;既有對生命的感悟,又有對世事人生的思索;

    既有感情的憧憬,又是隻爭朝夕、催人奮進的號角。總之,作者對這兩句古語的妙用,妥貼自然,不著斧鑿痕跡,不僅加深了詞的意境,而且意味更加雋永,這在古人詩詞裡也是十分罕見的。

    詞的下闋展示了一幅社會主義建設的瑰麗圖景,描寫了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長江的偉大變革。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開頭三句,以“風”字起,緊接著上闕意脈,矚目兩岸景色:江上是風吹千帆齊飛動,兩岸是龜蛇二山靜相望,進而轉寫華人民在風浪滾滾的大江上,開始了實施全面改造長江的宏偉計劃。

    一“動”一“靜”,相映成趣,一“起”則聳然挺拔,發起新意,充分表現了今天華人民建設祖國、改變山河的豪邁氣概。

    以下又由眼前景象引起了對未來景象的展望:“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前兩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橋建設展開,寫正在付諸實施的部分宏圖。

    “飛”和“變”是寫實,也是預期。寥寥兩筆,不僅寫出了大橋興建的飛快速度,和即將見到的大橋凌空的雄偉形象,而且寫出了一橋貫通大江南北的歷史意義。“更立”三句,思緒遙遠,神遊三峽,一幅壯麗神奇的理想圖景在詞中展現出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經,氓原文及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