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能說出名字來嗎?
9
回覆列表
  • 1 # 逍遙桃哥浪無涯

    那個年代的人,對煤油燈有著特殊的感情,那是那個年代的記憶,也是時光流逝所留下的回憶!

    一盞昏暗的煤油燈, 那是母親一顆燃燒的心, 從我記事時起, 母親就在那盞昏暗,不太明亮的煤油燈下, 縫縫補補補補縫縫, 一針一線一線一針, 一天又一天, 做著布衣裳納著千層底, 一直熬到滿頭白髮兩腿彎曲, 那盞昏暗的煤油燈下, 母親那鋪滿了疤痕與褶紋, 粗糙乾裂的雙手, 不知編織了多少我兒時, 色彩斑斕的夢想, 不知點燃了我多少, 無邊的遐思與孤寂, 煤油燈下的母親, 彰顯了一位慈祥善良的鄉村老人, 追求生活追求未來的偉大女性, 煤油燈下那一幅幅寧靜和優美的畫面,伴隨著我逐漸長大,直到有一天家中的電燈亮了,那盞昏暗的煤油燈,履行完了自己的使命,從此成為悠久的歷史,如今的我還是忘不了,那盞煤油燈給予的光明,忘不了那盞昏暗的煤油燈,留下我許許多多兒時最美好的回憶

    煤油燈,我記得我很小的時候,外婆家有,好像是94年的樣子,具體真的記不太清了,至於我幾歲就不說了,不然真暴露年齡了!這個東西在我的印象中,是在那個沒有電的年代所必須的照明物品!真的是老古董了!

    自清末,煤油燈被引入中國。美觀的燈具,先進的燃料,以及科學的燃燒方式和數倍於老油燈的亮度,使它一下子吸引住了華人的眼球。當然那個時代電才剛發明,沒有普及!煤油燈作為照明工具,自然備受青睞!在解放初期以及六七十年代沒有通電的農村地區普遍使用的還是煤油燈。當然這個東西比較費油,所以只有在很重要的時候才會調亮點,平時很少調亮,比如孩子寫作業的時候才把燈光調亮些。即便如此,在微風中忽明忽暗上下跳動的燈光依舊照不了多遠,幾個孩子只能圍燈而坐。時間稍長,就會兩眼昏黑。那時候,各戶都很窮。為了省錢,經常幾個房間只點一盞煤油燈,做飯時燈在堂屋,一家人便都圍在堂屋。做好飯後,把飯端到裡屋燈便也跟著到了桌上。

    這個東西,真的是一個年代的代言物,那個年代的人現在也都中年了吧!

  • 2 # 使用者93876748439

    煤油燈,哈哈哈。

    很小的時候,在外公家就有這個燈。那個時候,電話,閉路電視等都還沒有普及到農村,停電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家家戶戶會必備一個照亮神器,煤油燈。裡面裝點煤油,上面有燈芯,拿火柴點亮後,靠著煤油就能燃燒,家家戶戶也是靠這個,度過黑漆漆的漫漫長夜。

    如今很少再見到了,科技發展到今天,這個東西估計只有部分80後會認識,90後00後,基本都不會再用這些了,即便家中停電,買個蠟燭,或者手電都可以的。

    為什麼那時候不用蠟燭?這個煤油燈因為有燈罩保護,所以格外地防風,另外上面還有個手提柄,所以我們小時候跟隨大人出門,手裡都會提著這個東西,黑夜裡隱隱的一束光,陪伴我的一部分童年。

  • 3 # 魯冰花仙子

    照明的老物件還有一種就是墨水瓶煤油燈。如下圖:

    我三十多歲,小時候這兩種都用過。年齡暴露了沒*^_^*

  • 4 # 歪風八面

    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看到此圖片,竟然想到這首小詩

    說句實話,我是個80後,說老不算老,說年輕也不算年輕,是不是個尷尬年齡,當然也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但是,我確實見到過這種燈,在我還是小小年齡的時候。

    那時候的北方的農村裡經常有下鄉表演雜技和武術的一些人,他們到村裡後就是敲著鑼圍著村子轉一圈,邊敲邊喊著晚上在村子裡的某個地方有表演,讓大家晚飯後去觀看。

    表演完的第二天,他們會挨家挨戶的走一遍,手裡拿著個布袋,就像化緣的僧人一樣收一點糧食米麵。

    我現今模糊的印象裡,他們晚上用的燈就是這種。

    這種燈,那個時候我們那裡稱之為氣燈。至於為什麼這麼叫,我一直固執的認為,他是需要打氣而有此叫法的。

    這種燈的亮度也高,依稀記得小時候可以照得一大片打麥場如同白晝,燈光下人們的臉目清晰的如同日間。

    燈泡如現今的日光燈發出白色的光芒,強烈而刺眼,且中途還要作打氣筒樣的操作,以防止其燈光變弱。

    ——不知道我有沒有看錯。

    看到此燈,感慨萬千。感慨的不是這個燈的本身,感慨的是此燈所處的時間段裡的那些情、那些景、那些人、那些畫面。

    時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可人非草木,孰能無情?

    逝去的彷彿總是最好的,就如幾十年後,我們一樣會回味現在。所以,珍惜當下,珍惜眼前,珍惜身邊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裝修時,插座、網線介面是越多越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