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器百科
-
2 # 薺菜糰子
這個直接百度不就行了?簡單說兩句吧,其實就是一個裝著惰性炸藥(不會被彈片子彈誘爆)的薄鐵盒,當破甲彈的金屬射流擊中它,炸藥就會爆炸,把金屬射流炸散炸偏,使之無法穿透主裝甲。要理解這個先要明白破甲彈的原理,就是用炸藥擠壓金屬藥型罩形成高速高溫的金屬射流,持續不斷的熔化並沖刷掉裝甲的金屬,直到穿透裝甲。顯而易見,這個金屬射流必須持續衝擊裝甲的一點,才能逐步深入直至穿透。反應裝甲就是用炸藥的能量破壞金屬射流的連續性。由此可見,炸藥的衝擊波對流體的金屬射流效果絕佳,但對硬質的穿甲彈就效果不彰。所以後來發明瞭雙防(防破甲防穿甲)反應裝甲,但其真實的結構還是機密。實際效果同樣不得而知。大致有兩種思路,一是增加反應裝甲前面板厚度並傾斜放置,爆炸時將穿甲彈推偏,二是把反應裝甲的裝藥做成若干聚能裝藥,將穿甲彈截斷。
基本原理:加強前後面板並和主裝甲間隙放置可以大大增強對金屬射流的破壞,對長杆穿甲彈也有更好的防禦效果:聚能裝藥反穿甲彈效果示意圖:披掛上陣的坦克
-
3 # 鐵血戰盟影片
反應裝甲指坦克受到攻擊時,在外部發生爆炸,爆炸的同時形成作用力炸燬攻擊的子彈和反坦克導彈。其主要成分就是惰性炸藥,惰性炸藥對小一點的衝擊不會作出反應如子彈,但是對RPG、反坦克導彈的爆破力量才發生反應。
反應裝甲是一種主要透過爆炸來破壞來襲炮彈以降低其攻擊力的裝備。當炮彈的射流或是穿甲彈擊中反應裝甲時,反應裝甲會即時爆炸,藉由爆炸的反作用能量來反彈來襲的彈體或金屬射流,進而保護坦克反應裝甲的設想最早由蘇聯人提出,但是反應裝甲首次運用於實戰則是1982年中東戰爭中的以色列。
在80年代時,蘇聯開始列裝第一代爆炸式反應裝甲,接觸-1,最開始時部隊反應還是不錯的,不過隨著列裝時間加長,蘇軍士兵發現一代爆反裝甲只能防破甲彈,對動能攻擊的穿甲彈基本無效,同時被擊中的裝甲盒在爆炸後還會引爆附近的裝甲模組,導致損壞程度加大。針對這些缺陷,前蘇聯在1985年時推出第二代爆反裝甲“接觸-5”;這型爆反裝甲不光能防破甲彈,對動能穿甲彈的防禦能力也比接觸-1要提高1.5倍,而在實際使用中接觸-5的表現也相當不錯。在96年時,美國獲得了裝有接觸5爆反裝甲的T-72坦克,並用M829A1貧鈾彈進行攻擊,在距離1500米的距離上,該彈是無法摧毀T-72坦克。德國也做過類似試驗,結果表明只有當時最先進的穿甲彈才能勉強射穿接觸-5裝甲。在車臣戰爭中接觸-5讓T-72坦克出現了連續被擊中7次都無法摧毀的實戰例子。
由於爆反裝甲防護效果不錯,所以現在的發達國家主戰坦克幾乎全部都有配備。不過在爆反技術進步的同時,彈藥技術也沒有停止,同樣的快速發展。為了應對新一代的打擊彈藥,只增加爆反裝甲已經不行了。因為加裝甲要犧牲戰車機動效能,不能彈藥一強大就不斷的為戰車加裝甲增加重量。因此現在主動防護系統已經是發達國家的主要選擇了,包括一直自信裝甲夠硬的美國陸軍也已經開始為改進型M1A2坦克配備主動防護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