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家有梧桐

    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這是君用臣之理。“妻子具孝衰於親,爵祿具忠衰於君”,這是臣子事君父之理。秦國君臣無不遵從此理。

    先說孝公與商鞅變法。秦自穆公稱霸之後,內亂不斷,國勢逐漸衰微,秦孝公繼位之後,秦國領土被晉國不斷侵奪,東方六國根本不把秦國放在眼裡,會盟都不讓秦國參與,自尊心極強的秦孝公說出了“諸侯卑秦,醜莫大焉”這種悲嘆。發誓招攬人才,變法圖強,並承諾“能強秦者,寡人與之分國”的誘人待遇。胸懷經天緯地之才的商鞅在魏國不受重用,聽聞秦孝公求賢,就來到了秦國。君臣一拍即合,在孝公的支援下,商鞅變法成功,做到了宰相之位,秦國也如願以償的實現了富國強兵。但是孝公承諾的“與之分國”,是根本不可能兌現的,試問那個董事長為了回報功臣而讓給他公司百分之五十的股權的?商鞅變法成功,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並受封商於之地號稱商君,理想實現,可以說君臣之間都達到了目的。孝公不再需要商君了,商君也不需要孝公了,商君退,既可保全富貴,孝公也可解除威脅,獲得安全感,可是商鞅貪戀權位,功成不知身退,再加上變法樹敵太多,最終被秦惠王車裂。

    第二個是張儀。他是惠王的宰相,在位期間利用傑出的外交才能,為秦國奪取到了楚國的漢中丹陽等地,對於這樣朝秦暮楚的縱橫家,唯利是圖,沒有明確堅定的政治立場,君王對他們一直都是既利用又嚴加防範,所謂“君疑臣則臣必死”,最終不被秦國信任死於魏國。

    第三位是魏冉。他是秦昭王的舅舅,在秦昭王剛剛繼位,政權不穩的形式下,穩固了秦國的內政,讓秦昭王站穩了腳跟,自己也做到了宰相,但是他貪心不足蛇吞象,不想歸政於早已老練政事的外甥秦昭王,最終因專權擅政,被自己的外甥幹掉了。

    第四位是范雎。他是秦昭王后期的宰相,主張遠交近攻,讓秦國蠶食了六國,使得秦國在統一六國的實力上處於壓倒性對比。但是范雎吸取了前人的教訓,功成身退,結局不算太慘。另一位就是接替范雎的蔡澤,他是對范雎“一語點醒夢中人”的知己,在位時沒有多大作為,取得了宰相之位後,就立馬隱退,是秦國宰相里面最聰明的一位,投資最少,發跡最快,回報最高,風險最小的一位。

    第五位就是玩“奇貨可居”的呂不韋商人宰相。他以奇謀幫助子楚上位,成為了秦莊襄王,輔佐秦莊襄王徹底滅掉了存續了八百年的周王朝,並在秦莊襄王英年早逝後,實際掌控秦國政權,實現了秦國君位更替主少國疑的平穩過渡,使得秦始皇能在那樣一種複雜艱難的內鬥中長大成年並親政,可以說是居功至偉,號稱“仲父”。但是他也是貪戀權位,不知身退,已經成年並且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再也不需要呂不韋指手畫腳了,最終被秦始皇幹掉了。

    第六位就是輔佐秦始皇一統中國的千古一相李斯。他不願做卑賤的“廁中鼠”,而選擇了做秦國的“倉中鼠”。輔佐秦王滅掉了六國,實現了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焚書坑儒實行愚民政治,思想專制,鞏固了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但是“倉中鼠”畢竟是鼠,貪吃遲早會遇到“貓”的,最終也因貪戀權位出賣靈魂,構陷始皇帝合法繼承人扶蘇,最終在與一代奸相趙高爭權鬥爭中的失敗,身具五刑而然後被腰斬而死,並被滅了族。

    第七位就是趙高。依靠陰謀在始皇帝身邊混了幾十年,最終聯合李斯胡亥篡改遺詔,改立根本沒能力治國的秦二世胡亥,隨後害死了李斯,自己做上了宰相,為了進一步專權殺死了自己的上司二世皇帝,而且還想陰謀篡位,最終被秦王子嬰殺死。

    所以說君臣之間,只有利益,彼此雙贏才是君臣合作的基礎。任何一方都不能單方面的勉強要求對方與自己合作。只要其中有一方不再需要對方了,合作也就終止了,勉強維持,結果矛盾越積越深,爆發的時候,不是君死就是臣亡。君臣之間,誰的點不清,誰就會遭殃。

  • 2 # 彪就是牛

    人性本惡—法家。人性本善—儒家。法家治世的秦靠的是激發人性的貪婪,也就是人性的惡而奪取天下。顯然法家並不是治世之道。漢高祖本紀裡有一段。高祖說我的天下是馬上得下來的讀什麼書?大臣反懟道:馬上能打天下,馬上能治天下?老子說過物極必反。就打現在的世界經濟來說你覺得是指導經濟好還是市場經濟好?前者北韓窮得揭不開鍋,後者看到經濟危機到來一點辦法沒有。那麼話說回來儒家好還是法家好?法家治表不治本儒家治本不治表。咋一看還是儒家好,其實不然。你治本也得有個穩定的社會平臺不是?那麼秦始皇再活二十年天下能安定嗎?秦會亡嗎?他只要這條路不變秦仍然必亡。如果是公子扶蘇繼位那麼秦至少還能傳世百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箭VS奇才,為什麼格林上場後和對面的球員擊掌聊天?那個人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