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冬瓜5876

    穿過時光與混沌,璀璨的星空下,一雙睿智的眼眸注視著這片他傾注了一生心血的漢、藏、蒙,和輾轉於塵世間的芸芸眾生,雖然他離開這片土地時年僅46歲。

    西藏最有名望的宗教派別、發跡於八世紀初葉的薩迦派,1235年的一個夏夜,燈火輝煌燭光沖天,薩迦班智達的弟弟,五十二歲的桑查索南堅贊老年得子,迎來了自己的長子,高僧薩頓日巴的轉世——來自西藏的蒙古帝師——八思巴。

    看來做個凡人,必然要承受這樣夾雜著痛苦的幸福。

    此子天賦異稟,讀寫五明(大五明包括聲律學、正理學、醫學、工藝學、佛學,小五明包括修辭學、詞藻學、韻律學、戲劇學和星象學)不教即通。

    有一次幼年的八思巴跟隨伯父薩迦班智達,會見朗日巴地方來的僧眾,八思巴對其中一位老僧說:“你是我的近侍扎西頓珠!”,當這位老僧獲知八思巴是自己的上師轉生之時,老淚縱橫。

    1264年,17歲的八思巴作為藏傳佛教薩迦派首領,管理全國佛教和吐蕃地區軍政事務。

    八思巴作為忽必烈的帝師,對元朝政治制度的影響。

    忽必烈(元世祖)的強悍帝國 ,擁有的廣大疆域, 武力征服是最有效的手段,他一直都是信奉原始圖騰崇拜——薩滿教,但被八思巴的人品、淵博的學識,以及敏銳的政治遠見所折服,轉而全盤接納藏傳佛教。

    (八思巴和怱必烈)

    八思巴深信 忽必烈“真命有歸”,憑藉自己在涼州與蒙古王室交往多年的經驗,和敏銳的政治遠見,一直追隨忽必烈,在蒙哥(蒙古大汗)意外死於 釣魚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爭奪汗位時,21歲的八思巴是忽必烈的智囊團首領和堅強後盾,遊刃有餘的周旋於各個派別的政治漩渦中。

    中統元年,忽必烈繼位,22歲的巴思巴被“尊為國師,授以王印,任中原法主,統天下教門”。他是西藏曆史上繼松贊干布之後的又一位具有廣闊視野的傑出人物。

    (忽必烈特賜八思巴的國師之印,現 收藏於中國西藏博物館)

    如此長的時間跨度,如此短的剎那相逢。從此,兩人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密,八思巴把藏傳佛教轉輪王“慈悲護持眾生”的思想,和忽必烈“思大有為及天下”的思想結合起來,將忽必烈的政治願望以宗教的形式巧妙地表達出來,這時的忽必烈才透過八思巴對西藏實施了正式有效的管轄。

    1258年,忽必烈在開平主持釋道兩教的辯論會,主題是道教經典《老子畫佛經》,因為有統治者的傾向,辯論的結果顯而易見,道家失敗,17名道士被削髮入龍觀寺為僧,45部道教經典被焚燬,237所道觀復為寺院。八思巴在這次辯論中為佛教的勝利發揮了一定作用,尤其是利用這次機會,樹立了自己在中原地區佛教中的威信。

    奠定了日後薩迦派在西藏佛教界的領導地位和八思巴在全國佛教界的領袖地位。

    特殊的時代產生特殊的人物,正當亂世之際,藏傳佛教出了一個八思巴,用他的智慧贏得了統治者的尊重。藏傳佛教跟隨著忽必烈的腳步來到了中原腹地,在元朝的版圖上傳播開來。

    在八思巴的說服下,忽必烈征服吐蕃時並沒有直接使用武力,只是讓闊端駐軍吐蕃,間接威懾。

    八思巴對忽必烈的影響日益巨大。1269年八思巴將自已根據吐蕃文字設計的一套蒙古新文字,獻給元世祖 忽必烈,用作元朝統一後的新文字,後世稱為八思巴文,開創了元初政教合一的黃金時代。

    在文化交流方面,他把西藏的藝術帶到了內地,又把內地的印刷術,戲劇藝術傳到了西藏。大大促進了西藏與中原的聯通,漢藏文化的交流,對西藏的歷史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容幷蓄。輝煌鼎盛的元朝是各種宗教信仰的人都可以和平相處的黃金時代。

    忽必烈繼位之後,在八思巴的影響下,對各種宗教採取了相容幷蓄,廣加利用的政策,對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等都採取了寬容的態度,平等對待。對這些宗教,統治者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他們必須用各自的宗教權威來勸說自己的信徒,順服蒙古的統治!這樣蒙古軍隊所所到之處,所有宗教都無一例外地成為了為蒙古貴族統治服務的工具。

    相容幷蓄是元朝的文化融合和發展的政治基礎,出現了百花爭鳴的鼎盛時期。

    中國古代詩詞的傑出代表:唐詩宋詞元曲。

    元曲(包括雜劇和散曲)中比較著名的有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等,“問世間情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許”。

    湧現了許多著名作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王實甫、康進之、高文秀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歐風格該怎麼裝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