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陽散仙

    不要說30億,就是3萬年前地球和現在大小一不一樣也沒有人知道,順嘴胡說八道,誰都會,你也可以說,1億年後地球和螞蟻一樣大。因為專家說了宇宙在100多億年前還沒有螞蟻大。

  • 2 # 悟空科學

    一塊石頭就能說明地球30億年前異常增大?

    事情是這麼回事:一種可能在30億年前形成的持久晶體,被有的國外科學家在格陵蘭島發現,這種由矽酸鋯構成的古老晶體,準確來說應該稱之為鋯石晶體,是一種並不那麼罕見的溪流沉積物,但僅100微米的顆粒大小,相當於我們的頭髮寬度。

    研究人員認為,他們在這種古老的晶體中發現了地球突然增長的證據,晶體和其他事物生物一樣具有自己的生長年輪,且與岩漿的注入週期有關。他們在經過晶體爆破,以及進行晶體環分離後得出一個結論,即:

    晶體包含形成時間不同的地殼物質構成,分別是400萬年前和300萬年前,地球的外殼是在大概30億年前才迅速膨脹。那個時候地球才剛剛形成15億年的樣子,薄弱的古代地殼變成了無數大小不等的碎片,然後變成了新地殼生長的基礎,再加上新物質的不斷注入,地殼開始變得越來越大,這個過程至少持續了近2億年的時間,而地球上的第一塊大陸便是在該時期的末期形成。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假說實際上,不管是地球的起源,還是中間經歷了哪些重要演化,尚且處於推論和假說之中,並沒有一個可以肯定的答案,而科學家們當前得出的結論又受限於時下收集到資訊,這也是為什麼在科學界現有結論被推翻的事情會屢次發生。

    到目前為止,更多科學家認為地球的誕生應該始於原始太陽星雲,如今地球呈現出的磁場、大氣圈、水圈這些外部結構,以及地殼、地幔和地核這些內部結構,並非在這個星球誕生的時候天然成形,正如已知的所有地球生命也是在地球誕生多少億年以後才出現的。

    別看如今的人類社會科學技術發達,但如果時間倒退100年,相信大家都會願意那個時代,不僅資訊傳播難度很大,出行難就是個很現實的問題。現在,我們知道了地心沒有文明,太陽系目前只有地球可以供人類生存,而更遙遠的系外行星則更有可能存在適合地球生命繁衍生息的星球,當然,問題就是我們暫時還找不到,也不確定是外星文明太先進將自己隱藏起來了,還是人類目前的科學水平還不足以準確探明外星真實環境。為什麼我們常說地球的年齡已有近46億年左右?這是因為科學家們根據放射性碳定年法得出,原生地球應該形成於45.4±0.04億年以前,而地球最原始的樣子也不是如今這樣沙漠、草原、高山、海洋和河流等同在,而是一個由岩漿構成的“汪洋”。當然,這一切都是推論,畢竟人類在地球上的進化時間只能追溯到幾百萬年前,沒有人、也沒有人類祖先親眼見證過這一切的演變。

    人類在地球上剩餘的時間是不是也有長短?地球在圍繞太陽旋轉的同時也在自轉,晝夜更替始於地球自轉,四季變化是地球公轉時存在軌道傾角的結果,在地球的眾多不確定中,這些應該算得上是我們知道的最確切的資訊。不像有的行星會有數十顆、甚至上百顆天然衛星,地球附近的衛星主要都是人造衛星,月球是它唯一的一顆天然衛星,儘管月亮總以同一面朝著地球,但人們可以在不同時間看到不同的月相。

    不管大家是否相信,如今我們看似平淡無常的生活,其實無時無刻無不在發生變化,而地球的未來也不會總是像如今這樣平靜而適合人類居住。簡單點說,地球給人類的時間是有限的,人類到底還能在地球上生存多少年,一方面取決於太陽系和地球自身的演化,另一方面也取決於人類社會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在同等惡劣的生存環境下,科學技術越先進越容易存活下來。正如地球環境和氣候大變之後,有的動物以滅絕告終,而有的動物卻堅挺地存活了下來。地球上的絕大多數生命都離不開太陽,而太陽又是整個太陽系的母恆星,它的演化關係整個太陽系所有星球的變化。如今的太陽處於青壯年,暫時是整個生命週期中最穩定的時期,但進入紅巨星階段的太陽卻會進一步膨脹,那時的地球應該已經不再適合生命居住的範圍之內,甚至自身都有被太陽吞噬的可能。

    當然,可能有人會覺得這個時間太過遙遠,但事物的發展往往會經歷一個過程,在大機率情況下,地球並不會突然消失不見,但卻會經歷含氧量下降、地表溫度上升到70攝氏度以上、海水進入到地幔等複雜又難應對的情況。也就是說,地球和世間萬物一樣,也有其既定的生命週期,人類想要永遠繁衍生息下去,那麼,尋找“第二個地球”便是唯一出路,而這並不是危言聳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舌頭上有一層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