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漫談君

    好吧,我們先安利一波初唐四傑。

    初唐四傑是指唐代初年,文學家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的合稱,簡稱“王楊盧駱”。他們的詩歌改變了當時的風氣,使詩歌題材從亭臺樓閣、風花雪月的狹小領域擴充套件到江河山川、邊塞江漠的遼闊空間,賦予詩新的生命力。

    杜甫對初唐四傑非常推崇。他寫詩稱讚道。

    戲為六絕句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現在回到問題,楊炯為何要對四人排名問題耿耿於懷呢?

    “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詞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炯聞之,謂人曰:‘吾愧在盧前,恥居王後。’當時議者,亦以為然。”唐張《朝野僉載》卷六記其事。謂楊炯“放曠詩酒”。

    首先是,四傑名次記載不一,有很多版本。最早提王楊盧駱的不是別人,正是武則天的御用文人,名聲極臭,節操餵狗的宋之問。但在《舊唐書·裴行儉傳》以楊王盧駱為序。大概楊炯看大多是王楊盧駱的版本,所以會憤憤不平。

    還有,這與王勃和楊炯個人有關。

    王勃心高氣傲,盛氣凌人。本來少年成名的他在朝中寫文章出言不遜被貶官。到了地方上他依然我行我素,消極怠工,還不把別人放在眼裡,同事們關係都跟他不好。後來又殺了官奴,繼續被貶。

    由此看來,王勃就一十足的憤青。可楊炯也不是啥好人。

    楊炯也做官,官不大可脾氣大。為官非常嚴苛,手下沒做好事,一有不如意就有可能直接被楊炯殺掉。王勃的同事只是厭惡他,楊炯的同事簡直是害怕他啊,活脫脫一恐怖分子啊。大家都唯恐避之不及。

    看來,楊炯說句恥居王後還是客氣的,沒拿刀直接找王勃拼命就算王勃運氣不錯了……

  • 2 # 草夕寸品文史

    楊炯是初唐四傑之一,和王勃一樣,楊炯也是一個神童。楊炯文學才華出眾,善寫散文,尤擅詩。現存詩30餘首,以五言見長,多邊塞征戰詩篇,今天我們一起欣賞他最知名的一首詩。

    從軍行 唐 ·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這首詩借用樂府舊題“從軍行”,描寫一個讀書士子從軍邊塞、參加戰鬥的全過程。僅僅四十個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又渲染了環境氣氛,筆力極其雄勁。永隆二年(681年),突厥侵擾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征,楊炯當時為崇文館學士,對此頗有感觸。於是他利用樂府舊題,歌頌了投筆從戎、保衛邊防的愛國精神,表現了詩人希望建立軍功的豪情壯志。

    這首詩風格雄渾剛健開盛唐邊塞詩之先河。“峰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峰火已照到京城,此刻敵情嚴重,形勢緊急。書生心潮澎湃,激憤難自抑,急欲投筆從戎,報效祖國,這一“自”字,表現了這位書生由衷的愛國覺悟,顯示出愛國志士的精神境界,只一句話就奠定了整首詩的感情基調。

    “牙璋辭風闕,鐵騎繞龍城”。辭別皇宮,將軍手執兵符而去;圍敵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這句說明出師的神聖隆重。“辭風闕”、“繞龍城”,透過空間場面的大幅度跳躍,概述了我軍出師節節勝利的雄壯氣勢,渲染了直搗敵人老巢的鏖戰氣氛。展示了書生投筆從戎、轉戰沙場的變化和行動。為下面進一步描寫戰爭的悲壯和艱辛作鋪墊。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這句進一步描寫戰爭的悲壯和艱辛,大雪瀰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這是看到的景物。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這是聽到的聲音。詩人以象徵進軍的“旗”和“鼓”,寫出戰爭的悲壯和艱難,表現出征戰將士冒著嚴寒和冰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艱難的戰鬥場面。正因為這種沙場不平凡的戰鬥生活和為國殺敵的愛國精神,才有下兩句的直抒胸臆。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這是最後書生髮出的嘶吼,也是詩人表明自己的志向。經過悲壯艱苦的戰鬥生活後,對自己投筆從戎擇的反思。他寧願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做置身書齋的書生。這種豪情壯志也是唐代昂揚向上的時代精神的反映。杜甫就有“壯士恥為儒”的詩句。在初唐詩壇上還籠罩著六朝綺靡之風的情況下,這種雄渾剛健、昂揚慷慨的詩風是很少見的,它可謂開盛唐詩風之先聲。

    楊炯替無數人說出了心聲,投筆從戎是許多書生的心願,上陣殺敵不是男兒熱血沸騰後的快意恩仇,而是任何一個仁人志士的責任義務,是中國讀書人的決心,是每一個人的使命,楊炯用“寧為百夫長,不做一書生”表明了心跡,為後世盛唐氣象指明瞭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醉拳的祖師爺是誰?醉拳的祖師爺是誰,傳說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