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劉新宇老師

    第一步, 初篩論文(Surveying the Article)

    「這一步的目的是幫助你確定這篇文章之於你的研究方向是否值得一讀,該怎麼讀」。標題和關鍵字當然是最先吸引我們注意力的兩個因素。摘要Abstract部分也會提供給我們一篇文章的主要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接下來我們需要跳到結論Conclusion部分,如果一篇文章的結論部分和你的課題高度相關,那麼這篇文章你可以繼續讀下去,反之從時間和效率的角度考量則需要略過。

    第二步, 閱讀文章 (Read the Paper)

    「這一步的目的是幫你確認這篇文章是否值得精讀」。這時很多同學會習慣性地從引言開始,往後逐一仔細研讀文章的各個段落。此時最高效的方式是先掃一遍圖表以及他們的標題、圖注,對於文章的資料內容有一個自己的初判,科研小白們可以考察一下自己對於圖表的解讀是否和後面即將讀到的文章內容一致。然後我們回到引言部分,去了解研究開展的背景,以及為什麼作者要展開這項研究。透過這兩部分的閱讀可以幫助讀者進一步瞭解該項研究的內容和目標,透過和自身科研課題的對比來確定是到此為止,還是精讀剩下的章節。

    第三步, 精讀文獻(Intensive Reading- dig deeply and get the details)

    「這一步的目的是讓你瞭解文章的細節資訊,包括實驗具體步驟等,對於自身科研專案的開展設計有重要參考價值」。精讀環節我們需要深度挖掘的是文章的結果和討論部分,尤其是實驗部分。透過對細節資訊的研讀,我們能夠了解作者是如何開展實驗,獲取初始資料,進行資料分析,解讀資料內涵等等。一篇優秀的、和自己科研課題高度相關的文獻是值得精讀的,但切忌從頭精讀到結尾,這樣容易讓自己迷失在細節中無法高屋建瓴地去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點。

    第四步, 做筆記(Take Notes)

    「這一步的目的是幫助讀者梳理對於文章的理解,列出對自己有價值核心資訊,也方便自己在後面的科研工作中能夠透過筆記來快速定位相關文獻」。這裡不推薦僅僅在在列印的紙質文獻上或者PDF文件裡面做筆記,後期閱讀文獻多起來以後會造成索引困難。可以選擇一個自己用的順手的文獻管理軟體(Endnote、Mendeley都行)來完成做筆記的工作,這樣後面整理文獻、引用文獻、復讀文獻都會節約很多時間。

    很多人對於做筆記到底寫什麼各執一詞,這裡我覺得每個人在科研的不同階段對於文章的關注點可能不盡相同,所以很難一言以蔽之。比如初涉科研的小白,文獻閱讀能力和論文寫作能力比較欠缺,那麼可以在筆記中「用一句話(英文)概括實驗、結果、討論章節中的每一段內容,組成一個閱讀筆記」。這樣既可以鍛鍊英語書寫表達能力,也可以逼迫自己「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一定量的輸出,這是一個加深理解和記憶的過程」。

    對於閱讀科研文獻比較熟練,有一些科研工作經歷的人來說,這個筆記的內容可能是文中某個新的實驗方法、異於其他研究的實驗條件、閱讀時自己的新想法等等。精讀文獻並認真做筆記並不代表讀者對於這篇文章的消化過程就此終止,我個人覺得優秀的科研論文、大牛的研究著作依然是常讀常新,每位從事科研學習和工作的人在不同的時期都能從中汲取養分。

    提筆談這個話題當然是寫給初涉科研的同學們。很多時候學生向我反映讀英文文獻的障礙,多以“讀不懂、看不懂、看過以後腦子裡面什麼也沒留下”來草草描述困難所在,其實很多時候大家是被不認識的單詞“唬”住了。隨著閱讀的推進遇到的生單詞逐漸增加,畏難情緒也會越來越濃重,這個時候浮躁的心情很容易跑出來支配你的大腦,讓你“誤以為”自己一無所獲。文獻閱讀中個別動詞和副詞的含義不知曉並不會對文章大意的理解造成巨大影響(專業基礎詞彙和術語除外),我們在讀文獻時要擺正心態,泛讀通讀過程中不必刻意去關注這些生單詞,要適應在有生單詞的情境下去概括和提煉文章的重點。查單詞的工作可以在精讀過程中、甚至是讀完以後去進行。

    1. 參考文獻資訊多。每篇文章的參考文獻可能包含不少你感興趣的相關文獻,可以從中篩選一下做延伸閱讀;

    2. 關注近五年的文獻。無論是你的開題報告還是期刊投稿文都對於近五年的相關文獻比例有一定要求,廣泛閱讀這部分科研成果對於科研人把握學科發展趨勢、確定科研選題來說至關重要;

    3. 關注核心期刊和學科大牛。這點不用多說了,學科大牛課題組和核心期刊的相關文獻千萬不要錯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招聘的面試是什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