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寒木釣萌
-
2 # 那麼點習慣
最近剛好看完了《基地》六部曲。
《基地》系列是一個典型的以小見大風格的小說。起源於銀河帝國一個名叫謝頓的數學家,以數學方法,群體統計為基礎,發展了一個名叫‘’心理史學‘’的可以預測未來的學科。並且預測到已經連綿2萬年的銀河帝國即將覆滅,於是在銀河系的邊緣一個叫端點星的星球上,建立了第一基地,目的是將銀河帝國覆滅以後的混沌時期減少為1000年,最終重建起第二銀河帝國。
幾部作品主要就是圍繞這一主題展開。有講謝頓創立心理史學的艱難過程,有講第一基地建立後幾百年內發生的各種事情。
銀河匆匆幾百年,幾萬光年寬廣,都在阿西莫夫筆下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寫就。《基地》系列不是所謂的硬科幻,而是一部宏大的宇宙史詩。阿西莫夫始終關注的是人性本身,而不是炫技般闡述各種科學原理。因為不管科技如何進步發展,人性的複雜多變才是這背後的真正推動力。
-
3 # 科幻基地簡妮
艾薩克·阿西莫夫一生總共寫了七大冊的基地故事,分別是《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基地邊緣》、《基地與地球》、《邁向基地》和《基地前傳》。和作者的機器人系列也有一定的聯絡。
基地系列的靈感來自《羅馬帝國衰亡史》(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是作者和編輯共同的創作產物。
「心理史學」是這個三部曲的中心科幻元素,而貫穿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物,自然就是心理史學宗師、基地之父哈里·謝頓。最有趣的是,「基地系列」的故事是從謝頓死後五十年講起(<百科全書編者>),也就是說真正的主角竟然是個死人──這正是科幻小說的趣味所在,不受任何形式的束縛。不過在出書的時候,為了交代前因後果,阿西莫夫又補寫了一篇<心理史學家>,讓八十高齡的謝頓現身說法。而在生命中最後五年,阿西莫夫再度眷顧這個傳奇角色,用兩本「前傳」詳盡刻劃謝頓的一生,以及心理史學與基地的建立過程。
另外有一個非人類角色是機·丹尼爾·奧利瓦,他是一個默默守護人類兩萬多年的人形機器人。角色塑造得相當成功,可以說,人類角色像走馬燈一樣換個不停,而丹尼爾一直都在,他是一個無可替代的存在。
有耐心讀完全系列的科幻迷,會驚喜地發現基地系列的主題不是心理史學,不是銀河帝國,也不是機器人,實際上整個基地系列要表達的核心內容卻是人類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目前暫時只能由人類作出。
也許未來,AI也會有真正的自由意志。
回覆列表
有的人之所以喜歡看科幻小說,其中一大原因是:
他們潛意識裡排斥周邊俗事,拒絕去了解七大姑八大姨之間,婆媳之間,老丈人和父母之間的那些瑣碎的事。他們渴望利用小說,讓自己的想象進入一個不一樣的世界。而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小說,他描寫(想象)的是上萬年後的銀河系,用銀河帝國來編織故事。
所以,《基地》科幻小說較好地滿足了這類讀者的口味需求。
基地系列科幻小說包括:《基地前傳》、《邁向基地》、《基地》、《基地與帝國》、《第二基地》、《基地邊緣》、《基地與地球》。
以上,我都看過。給我的感覺是,每一本的前面都需要我付出耐心,然後,看著看著,我就進入了阿西莫夫營造的陌生世界裡面,被他設定的懸念帶著往前走,當懸念即將要揭曉的那一刻,常常讓我感到很震撼,這種震撼很激烈。
艾西莫夫的小說,特點是,對話很多很多,有時候會讓你感到囉嗦。而場景描寫,比如說,情節中,出現了兩個星際艦隊在茫茫太空逐漸接近,馬上就要開戰了,而這時,阿西莫夫幾筆就結束了,交代了勝負,完事。
這對於本身就喜歡《基地》小說的讀者,沒什麼,看小說,不一定得看場景。而對於一些讀者,可能就不太適合。
總的來說,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最大的成功之處是他營造了一個規模龐大,時間跨越度超長的異世界,以及他嫻熟的懸念設定。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阿西莫夫的懸念技法,是他的天賦所在。
假如你本身就喜歡科幻小說,那麼《基地》系列是要看看的,而如果你對科幻小說不感興趣,那麼去看《基地》時,前期需要你付出一些耐心,總之,你可以把她當做著打發時間來看,別想著,它會讓你從頭爽到尾。
因為他只會用95%的內容進行鋪墊,然後用5%的內容將你徹底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