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瓦松1
-
2 # 道一智慧
很難講,就古代師徒體制來說可以是也可以不是,其實它們是不是師徒關係不是重點,重點是能留下《道德經》,對後世有影響才是關鍵。《道德經》能讀出君子也能讀出小人,要看讀書的人。
-
3 # 風月笑平生
關於這個問題,歷史和宗教有兩種不同說法,風月將一一解釋:
先來看關令尹喜其人。根據史料記載,關尹子(尹喜之名可能為誤傳),甘肅天水人,號為文始先生,周昭王時為楚國大夫。後辭官擔任函谷關令。作為先秦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莊子》《呂氏春秋》《列子》等書均有記載其事蹟。莊子對關尹子尤其推崇,將他與老子並稱為“博大真人”。
那麼關尹子究竟拜沒拜老子為師呢?歷史和宗教在這裡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記載:
先看歷史記載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史記》記載的很明確,老子見周朝衰落,就要去歸隱。走到函谷關時,被關尹子攔著,讓老子“勉為其難”的寫本書,於是老子才寫了《道德經》。這段描述裡既沒有尹喜拜師的描述,甚至還有點強迫的味道。
再來看宗教典籍的記載:
《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記載,“周康王時尹喜為巨大夫,後為東宮賓友,結草為樓,仰觀乾象。一日,觀見東方紫氣西邁天文顯瑞,知有聖人當度關而 西,乃求出為函谷關令。遇老子,迎為師,拜求至道;老子因接喜玉曆三十五章及道德經五千言而去。喜欣爭持誦,奉行道成。三年後,悉臻其妙。乃著《關尹子》九篇,發揮道德二經。”從宗教典籍的記載來看,顯然尹喜又是拜師了的。
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古代經常有某某“師事”某人的記載,所以我們可以結合來看,老子過函谷關被尹喜認出,想讓老子寫一本道家著作,老子答應後在寫作的過程中尹喜肯定是對老子畢恭畢敬,說“師事之”並不為過,所以風月的觀點是老子和關尹子尹喜之間可能無師徒之名,但絕對有師徒之實。
後來,尹喜所著《關尹子》九篇,被魏晉至唐是發展出的“樓觀派”以及明清時期的內丹學派“文始派”奉為《文始真經》,道教至今有所謂“文始最高,少陽最大”的說法(道家兩個派別,祖師分別為尹喜和少陽帝君王玄甫)。而文始先生尹喜也被道教奉為“文始真人”,可見關尹子尹喜在道教地位之高。
-
4 # 養河豚的貓
為了回答問題,專門去研究一番,關於歷史的東西,可不敢馬虎了事。覺得有一種說法比較靠譜,也易於理解,就像講故事,下面聽我道來。其一:相傳老子騎青牛雲遊天下,以傳講道家學說經國濟世,向西域開化。時任函谷關令的尹喜已知老子學識淵博,心藏大智,派人灑掃道路,焚點香火,迎至家中,行弟子大禮,再三叩拜,敬請老子留下,但老子不肯,之後尹喜便託病辭官,隨老子一起西行。 其二:司馬遷《史記》記述了一個故事:老子久住周都研究道德學問,後見周朝衰敗,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關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請勉為其難為我們寫本書吧”。當時老子就寫了一本書,分上下篇,闡述道德的內容,共5000多字。這就是歷史上老子西度過函谷關留下《道德經》五千言的故事。我們看上面講的兩個故事,其實都是沒有結尾的。因為往下的內容跟題目沒有關係,我也就不摘抄了。但是很重要的一點是不管是故事一尹喜行拜師之禮,還是故事二尹喜請求老子寫書,都沒有提到老子同意收徒。就是後來尹喜隨老子西去雲遊,我覺得也是知己的關係更大,或者說尹喜是老子的崇拜者和追隨者。
你怎麼認為呢?
-
5 # 陳廣逵
老子有其人,但《史記》說不清有幾個老子,哪個老子是寫《道德經》的老子,哪個老子是孔子學禮、去周王室探問的老子。
《道德經》有其文,著經者有其人。姑且就把最原始起草之人看作老子,但此老子是不是孔子師從的老子說不準。
被奉為道祖的老子即神仙化的“太上老君”肯定不是寫《道德經》的老子。後世神仙們讀的《老子》與今天已經形成文字的《道德經》不該是一回事。因為神仙高於凡人,他們只讀“天書”,“天書”不會散落在民間人人皆可讀。
《史記》說的尹喜和老子為他寫文章這個情節權當故事來聽,不要當真。至於尹喜是不是老子弟子就更說不清了。因為誰是老子說不清,尹喜是哪位也說不清,哪能搞清是不是師徒關係,沒有根哪來的枝葉!
根據《史記》記載,尹喜是關令,在函谷關工作,遇見了老子要出關,就請求老子寫部書給他。老子就作了2篇文章,然後就走了。沒有提及尹喜與老子是志同道合還是攔住未讓出關。
回覆列表
不是,應該是粉絲與偶像的關係;那位官爺粉絲利用手中職權強求偶像的著作,偶像因要隱退遂半推半就依從了他,因此留下千古道教典籍《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