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代的幾位楚王,以楚威王時代國力最強。
我來簡單說一下戰國幾個楚王的情況。
1 楚惠王
楚惠王的父親就是被吳國打得差點滅了國的楚昭王。
楚惠王早年遇到一起嚴重的叛亂,小命差點丟了。叛亂者是前太子的兒子熊勝(又稱白公勝,年少時跟隨伍子胥四處流浪),楚惠王被囚,後來有個大臣在高牆下挖了個洞,揹著楚惠王逃走了,這才倖免於難。
熊勝之亂,給楚惠王留下一生難以癒合的創傷。從此他改變國策,對內勵精圖治、休養生息,讓國家從戰亂的創傷中走出,對外則避免四處樹敵,不捲入稱雄爭霸的戰爭,低調行事。一夜之間,楚國幾乎是關起國家的大門,不問世事了。
從公元前479年平定熊勝之亂,一直到公元前448年,三十年的時間裡,楚國幾乎消失在世人的視野之中。直到公元前447年,楚國終於打破沉默。這一年,楚國司馬子發滅掉蔡國;兩年後,楚國滅掉杞國。屢屢得手後的楚國,繼續向東擴張,楚惠王以一往無前的意志,東拓領土至泗水之上,盡有江淮以北之地。
楚惠王本來打算一鼓作氣滅掉宋國,由於墨子的阻擋,未能如願。
2 楚悼王
楚悼王上臺後,與魏國有過兩次戰爭,均被打得狼狽不堪。為什麼分裂後的晉國,仍然可以打敗統一的楚國呢?這個問題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楚國外表強大,但已經失去春秋初期那種銳意進取、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缺少了“乳虎嘯谷、百獸震惶”的一往無前的氣概,朝廷顯得暮氣沉沉。曾經精簡的政府部門如今人員冗雜,辦事效率低下,為什麼會這樣呢?當一個國家的歷史越悠久,它所揹負的包袱就越沉重。
為了改變現狀,楚悼王決心變法。他重用從魏國來的吳起,推行改革。吳起擔任令尹後,做了幾個重大改革:首先是“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他向權貴階層開刀,取消貴族的世襲特權。
可惜的是,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後,權貴階層反攻倒算,吳起被殺,變法失敗。
3 楚肅王與楚宣王
在楚悼王之後的楚肅王時代,楚國對外缺乏擴張氣勢。在西面遭到蜀國的進攻,只是被動地築城防禦;在北面,一直被楚國視為進取中原跳板的鄭國被南韓所滅,楚國無力救援; 魏國更是多次發動對楚國的打擊。作為一個大國,此期的楚國可謂顏面掃地矣。楚肅王之後的楚宣王,當了三十年的國君,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功績值得一提。
4 楚威王
楚威王上臺後,楚國才有了一點起色。
楚威王在對外擴張的戰爭中,最大的成果是打垮了越國。公元前334年,自視甚高的越王無彊率領越國軍隊傾巢而出,進攻楚國。然而在楚軍的猛烈還擊下,越國兵團潰敗,越王無彊在這次伐楚戰役中戰敗身亡。楚威王得理不饒人,在擊潰越軍後,他並不滿足,乘勝追擊,攻入越國,佔領吳地及浙江。經此一役,越國一蹶不振。越王無彊死後,他的兒子爭立,各據一方,有的稱王,有的稱君,越國只剩下沿海一小塊地盤,最後不得不向楚國稱臣,淪為楚的附庸。
破越之役令楚國聲威大振,這也是楚國在戰國時代所取得的最大勝利之一。在楚軍破越的這一年,齊威王與魏惠王在徐州互相稱王。楚威王對齊國稱王一事耿耿於懷,遂於次年揮師北上,攻打齊國的徐州城。此時正是齊國風頭最盛的時候,楚威王敢於在這個時候北進與之抗衡,也說明他有很強的自信心。
楚威王在位時間並不算長,前後僅有十一年,但他卻是戰國時代最有作為的一位楚國君主。在他統治時,除了向東吞併吳越、向北抗衡齊國之外,還有一事可圈可點,便是經略巴、黔中以西之地。
據《史記》所記,楚威王派莊蹻經略西部。莊蹻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的後裔,荀子曾把他與田單、衛鞅(商鞅)等人列為“皆世俗所謂善用兵者也”,可見他頗有行軍作戰的天賦。莊蹻率領一支遠征軍沿著沅水逆流而上,攻略西部。
對於這次西征的詳細情況,史料語焉不詳,僅知道以下幾點:
第一,莊蹻遠征軍深入西南,一直抵達滇池,奪得滇池周圍數千裡的土地;
第二,這支遠征軍從楚國出發時,是在楚威王時,到了楚懷王十三年即公元前316年時,仍然沒有返回國內。這一年秦國滅巴蜀,《史記》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乃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由於回楚國之路被秦軍所切斷,莊蹻便在滇地自立為王。
總的來說,在楚威王時代,楚國的軍事實力還是比較強大的,在國際舞臺上比較積極。
戰國時代的幾位楚王,以楚威王時代國力最強。
我來簡單說一下戰國幾個楚王的情況。
1 楚惠王
楚惠王的父親就是被吳國打得差點滅了國的楚昭王。
楚惠王早年遇到一起嚴重的叛亂,小命差點丟了。叛亂者是前太子的兒子熊勝(又稱白公勝,年少時跟隨伍子胥四處流浪),楚惠王被囚,後來有個大臣在高牆下挖了個洞,揹著楚惠王逃走了,這才倖免於難。
熊勝之亂,給楚惠王留下一生難以癒合的創傷。從此他改變國策,對內勵精圖治、休養生息,讓國家從戰亂的創傷中走出,對外則避免四處樹敵,不捲入稱雄爭霸的戰爭,低調行事。一夜之間,楚國幾乎是關起國家的大門,不問世事了。
從公元前479年平定熊勝之亂,一直到公元前448年,三十年的時間裡,楚國幾乎消失在世人的視野之中。直到公元前447年,楚國終於打破沉默。這一年,楚國司馬子發滅掉蔡國;兩年後,楚國滅掉杞國。屢屢得手後的楚國,繼續向東擴張,楚惠王以一往無前的意志,東拓領土至泗水之上,盡有江淮以北之地。
楚惠王本來打算一鼓作氣滅掉宋國,由於墨子的阻擋,未能如願。
2 楚悼王
楚悼王上臺後,與魏國有過兩次戰爭,均被打得狼狽不堪。為什麼分裂後的晉國,仍然可以打敗統一的楚國呢?這個問題讓他百思不得其解。
楚國外表強大,但已經失去春秋初期那種銳意進取、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缺少了“乳虎嘯谷、百獸震惶”的一往無前的氣概,朝廷顯得暮氣沉沉。曾經精簡的政府部門如今人員冗雜,辦事效率低下,為什麼會這樣呢?當一個國家的歷史越悠久,它所揹負的包袱就越沉重。
為了改變現狀,楚悼王決心變法。他重用從魏國來的吳起,推行改革。吳起擔任令尹後,做了幾個重大改革:首先是“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他向權貴階層開刀,取消貴族的世襲特權。
可惜的是,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後,權貴階層反攻倒算,吳起被殺,變法失敗。
3 楚肅王與楚宣王
在楚悼王之後的楚肅王時代,楚國對外缺乏擴張氣勢。在西面遭到蜀國的進攻,只是被動地築城防禦;在北面,一直被楚國視為進取中原跳板的鄭國被南韓所滅,楚國無力救援; 魏國更是多次發動對楚國的打擊。作為一個大國,此期的楚國可謂顏面掃地矣。楚肅王之後的楚宣王,當了三十年的國君,幾乎沒有什麼大的功績值得一提。
4 楚威王
楚威王上臺後,楚國才有了一點起色。
楚威王在對外擴張的戰爭中,最大的成果是打垮了越國。公元前334年,自視甚高的越王無彊率領越國軍隊傾巢而出,進攻楚國。然而在楚軍的猛烈還擊下,越國兵團潰敗,越王無彊在這次伐楚戰役中戰敗身亡。楚威王得理不饒人,在擊潰越軍後,他並不滿足,乘勝追擊,攻入越國,佔領吳地及浙江。經此一役,越國一蹶不振。越王無彊死後,他的兒子爭立,各據一方,有的稱王,有的稱君,越國只剩下沿海一小塊地盤,最後不得不向楚國稱臣,淪為楚的附庸。
破越之役令楚國聲威大振,這也是楚國在戰國時代所取得的最大勝利之一。在楚軍破越的這一年,齊威王與魏惠王在徐州互相稱王。楚威王對齊國稱王一事耿耿於懷,遂於次年揮師北上,攻打齊國的徐州城。此時正是齊國風頭最盛的時候,楚威王敢於在這個時候北進與之抗衡,也說明他有很強的自信心。
楚威王在位時間並不算長,前後僅有十一年,但他卻是戰國時代最有作為的一位楚國君主。在他統治時,除了向東吞併吳越、向北抗衡齊國之外,還有一事可圈可點,便是經略巴、黔中以西之地。
據《史記》所記,楚威王派莊蹻經略西部。莊蹻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的後裔,荀子曾把他與田單、衛鞅(商鞅)等人列為“皆世俗所謂善用兵者也”,可見他頗有行軍作戰的天賦。莊蹻率領一支遠征軍沿著沅水逆流而上,攻略西部。
對於這次西征的詳細情況,史料語焉不詳,僅知道以下幾點:
第一,莊蹻遠征軍深入西南,一直抵達滇池,奪得滇池周圍數千裡的土地;
第二,這支遠征軍從楚國出發時,是在楚威王時,到了楚懷王十三年即公元前316年時,仍然沒有返回國內。這一年秦國滅巴蜀,《史記》稱:“會秦擊奪楚巴、黔中郡,道塞不通,因乃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由於回楚國之路被秦軍所切斷,莊蹻便在滇地自立為王。
總的來說,在楚威王時代,楚國的軍事實力還是比較強大的,在國際舞臺上比較積極。